原文: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定公問孔子:“君主使用臣民,臣民事奉君主,要怎么辦?”孔子回答到:“君主按照禮制使用臣民,臣民忠誠的事奉君主?!?/p>
君臣關系為五倫中最高層次的一倫,因為只有出仕的儒家才有機會為君主服務,而能成功出仕的卻是少數。儒家強調為臣事奉君主時需盡忠,所謂忠,中于己心,忠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而不由心者,諂媚奸臣也。
君主對待臣民需符合禮節,不可倚勢而枉禮。臣民雖居下位但也絕不是君主的附屬,亦是獨立的個體,而且儒家者一向自視其高,一直提倡用之則行,不用則隱,如君主不以禮相待,儒家者寧不出仕。
君臣之關系演變到今,可為工作中上下級之關系。下級對于上級以及工作,要盡忠心和擔負責任,忠心也就我們強調的責任心。上級對于下級要充分尊重,使用時需有禮制,也就是我們強調的人文關懷。一個良好企業的文化一定忠和禮協調的。如一個企業文化中,領導對于下屬和員工簡單粗暴,往往這樣的企業的員工缺乏責任心,從而陷入“上不禮,下不忠”的惡心循環的企業文化。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不但讓你加班和總是責備你的領導,你會對他忠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