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器人行業轉型
隨著人工智能話題的持續熱門,《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畫面慢慢變得真實起來。
也許你聽過,庫卡、發那科、安川電機和ABB這四大頂級國外機器人企業,他們的數控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獨步天下。比如醫療行業中使用的一些高精尖的器械,就出自這些大廠。
也許你沒聽過,這很正常。但你一定對蘋果的Siri,谷歌的Assistant,亞馬遜的Alexa,還有科大訊飛有所耳聞。
并且說到機器人,你更多想到的是智能對話,呆萌外形,而不是芯片,鋼鐵機械臂。
以上種種,我想說的是,機器人的時代像過去電腦時代一樣,已經從硬件向軟件,機械向智能發展了。
這種轉型,使得機器人,并不需要具備四肢與五官,它可以三頭六臂,也可以只有兩個輪子,或者干脆沒有腳。這視它要完成的任務,所處的環境,服務的對象而定。
智能機器人就是專為,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生活場景,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定制的。它是專為人類定制的。
所以,市面上的機器人五花八門,難免有一些蹭熱度的企業,但不乏有創新有技術的企業存在。我想依照上圖,對通信機器人做個總結,深入了解一下這個行業的現狀。
二、智能機器人分類
機器人的分類可以從不用維度劃分。
參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按照應用領域劃分的分類,將服務機器人分為個人/家用機器人(Personal / Domestic Robots)和專業服務機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s)兩大類。
服務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很廣,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商用、救援、監護等工作。
這是上圖中對于智能通信機器人的分類,是從功能用途上劃分的。
我將按照上圖,羅列了每個機器人的公司,定位,以及官網信息,想從中一探機器人的發展現狀。(圖中主要以中日企業為主)
2.1 通信機器人-兩足機器人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談論的智能機器人,是偏AI方向的,指搭載了智能的軟件平臺,能與人進行智能對話的產品。不包含Asimo,Atlas這樣偏硬件動力學的產品。
兩足機器人是最容易想到的形態,但它的研究難度比傳統的輪式,履帶式機器人復雜的多,成本也貴的多。
雙足機器人日本以軟銀投資的SBRH為代表,中國以優必選為代表,背后的科技含量和市場定位都有所不同。
根據上圖,總結3點:
-
市場定位
孫正義把主要目光投射在家庭陪伴護理方面,意在用機器人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問題。而中國雖然也有此問題,但顯然并不如日本那樣急迫,大家都紛紛把視野投射在了教育與家用方向。
-
機器人大小
你有沒有發現,大部分雙足機器人都是40cm左右的高度,屬于小型機器人,更像是模型。
只有軟銀的陪護型機器人是140cm高,并且還在研發階段。
這當然與服務的對象有關,面對小孩子,小型玩具類的機器人可能更適合。但我覺得原因應該不止如此,還應該包括實際應用中的可控性,容錯性。
40cm高的雙足機器人,與140cm高的機器人,對于平衡的容錯率也是不一樣的。40cm高的機器人,跌倒了,小孩老人都可以扶起來,140cm的機器人跌倒了,就只能讓他自生自滅了吧。。。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一方面,大型的雙足機器人,例如電影里的高達,對于現實生活是否真的有需求;另一方面,市場消費者能夠認可并消費的產品,很重要的一點是價格。
-
性價比
價格低,且功能不錯的產品,一向有頑強的生命力。
有個數據可以分享,優必選的創始人說,一個機器人用的伺服舵機成本在5k-1w美金,他們經過研發自主生產的伺服舵機在質量保證的情況下,成本比這個低很多。
他們的機器人阿爾法alpha1,安裝了16個伺服舵機,再加上各種傳感器,接收器,控制器,還有匹配的軟件,成本確實很高。果然一分價錢一分貨。
國內的小型機器人4k起,日本的1w起。
三、迷思
對于智能方面的應用,如語音控制,智能搜索,唱歌跳舞等內容,我們下一篇文章中聊。
因為在這之后,還有更多比兩足機器人更簡單的,輪式機器人,或者干脆不需要行走的,桌面機器人。除了活動空間受限,其他內容,對話方面更加智能。
機器人的概念可以很大,大到一個會煮飯的電飯鍋,加上一個定時功能,就可以稱為機器人。它也可以很小,小到目前根本沒有真正稱得上是智能機器人的產品,離人類想要的智能都太遠。
總結完AI機器人系列之后,我了解了很多細節,但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我會更想要了解,在所有驅殼包裝的外表之下,可任意搭載的開放技術之下,這些已經面世了的產品,真正的核心價值在哪里。它為它的用戶,提供了什么,解決了什么?
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專業名詞的包裝之下,產生過阿爾法狗,比特幣等震驚人類想象力的事件之后,復雜事情天然所帶有的【信息不對稱】的屬性之下,AI行業又會產生多少騙局,或者多少輝煌。
這是我想要持續去觀察和思考的事情,就算進入不了AI行業,也可以好好學習買點股票,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