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羅輯思維200期,由古典主講的《超級個體》總結筆記。
1. 引言
古典老師,是新精英職業生涯咨詢的創始人
- 創辦了精品網課《職場MVP》,筆者學習過;
- 著作《拆掉思維的墻》
古典一向提倡個人成長與生涯發展。個人管理的概念在美國已經較為成熟,古典在國內做的普及非常有價值。
這期節目要點可以概括為,如何以超級個體的姿態面對互聯網的時代:
- 變化加劇
- 知識爆炸
- 技術升級
2. 不現實的心智模式
2.1 模仿
時代變化太快,無法瞄準一種成功模式,再逐步實現。原因:
- 時間窗口短
等你能夠看到別人成功路徑的時候,這條路的終點已經改變。 - 幸存者偏見
看到很多成功的“典范”,但看不到失敗的案例。少數的成功可能是一種誤導。
如果能夠瞄準前沿的事物,盡快行動,模仿式成功也有實現的機會。實際上在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存在時間差效應,如一線城市 vs 二線城市,發達國家 vs 不發達國家。
互聯網行業的很多企業都是模仿美國對標企業成功的,如百度 vs google,淘寶 vs ebay,但是模仿只是起點,少數的成功者必須克服極大的困難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
2.2 知識癱瘓
每天接受很多新的知識和信息,眼界不斷提高,但無法有效的行動提升自己。原因:
- 滿足與“知道”、“了解”的快感
知識爆炸的年代,各類信息觸手可及,但僅僅知道一大堆知識不會改變自己的命運。2013年,與中科大好友張永強討論知乎的一個話題,好友指出“有見識沒什么了不起”,知易行難,最可貴的是做出真正的改變。 - 信息碎片化,缺乏系統性
嚴格的說,沒有經過重構和應用的碎片化知識,很難為我所用。我們接觸的信息必然是碎片化的,但唯有經過消化和重構,植入我們的知識體系,才能真正為我所用。
知識與行動脫節,無法創造實際的價值。
2.3 白日做夢
心存夢想,但不為夢想付出行動。如果真的有夢想,應該每天反問自己:我今天為自己的夢想做了什么?
2015下半年,筆者決定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學習理財投資。半年之內,
- 閱讀十幾本理財投資類書籍;
- 上了2門投資網課;
- 總結數十篇理財投資的文章;
- 配置各類財務賬戶;
財務自由之路還很遠,但自己為之付出了努力。
積極心理學指出,沉浸于白日夢中,過于樂觀的想象反而會削弱行動力,更加能以面對實際的困難。
2.4 過分追求安全感
年輕人過多追求安全和穩定,實際上錯過了承受風險、博取收益的最佳時機。我們這一代人,很可能不會像父母那樣,一輩子安穩在一個單位工作到老,職業生涯會面對更大的變數。
就業方面,筆者選擇了土木建筑行業較為傳統的設計院單位,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是階段性的起點,而不是終生的選擇。換句話說,如果去一個單位就想待一輩子,和養老有什么區別呢?
總之,如果可以選擇,不要被安全感綁架。
3. 超級個體的生存之道
3.1 超級個體
什么是超級個體呢?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前所未有的海量資源,面對噴涌而來機會,一個普通人完全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機緣,快速成長為一個領域的精英。用羅振宇的話說,“這是一個大時代,每個人距離歷史頂點的距離都很近”。因此,個人的潛力應該以超級個體的概念來審視。
3.2 能力 vs 忠誠
個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而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世界5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趨于20年。
以前的職工,進入一家企業,只要保證忠誠,或許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企業的短命意味著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和重組。因此,具有遷移性的能力,是保證自身安全的護城河,而非忠誠。
質疑:在國內,國企央企的資源優勢依然顯著,在傳統行業,國企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找個國企,混吃等死”,依然是不錯的選擇。真正的問題或許不在于絕對的待遇和收益,而是選擇安逸而放棄的個人成長機會成本。
3.3 圈子力量
古典老師提出:圈子的力量 > 組織的力量。
這里的圈子包括:
- 朋友圈
- 同行圈
- 同業圈
- 粉絲圈
這個理論的適用性或許有待考證,但是有個不可忽視的現象:一個領域牛逼的人往往聚集在一個圈子,例如兩個很有影響力的圈子:
尤其令我震驚的是【網紅圈】,很早就知道吳軍與和菜頭,
- 2013年了解李笑來,
- 2015年了解羅振宇(羅輯思維),
- 2016年聽了樊登讀書會,
后來發現原來他們在同一個圈子。
古典指出:
當機會垂青于其中一個人的時候,在這個圈子中就會迅速放大,把新的利益和機會帶給所有的人。
近水樓臺先得月,機會和利益總會先在核心區域擴散。找工作的時候,感觸尤為深刻,不同的人找到工作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與自己接觸的人。筆者和女朋友在上海找工作,把握很多其他同學無法觸及的機會,外因在于我們圈子中有大量的業內前輩,尤其是很有影響力的項目負責人和中層領導。
圈子的直接利益在于:
- 增加高質量,低成本的機會;
其他渠道未嘗沒有新的機會,只是質量和成本未必理想; - 個人價值的背書;
將價值存儲在圈子中,獲取同行認證。
4. 適應變局的三種能力
超級個體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 持續自我更新、自我迭代
- 不斷生產信息、發散力量
- 不斷產生鏈接、創造
- 自我復原
- 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節點
以上比較抽象,筆者理解:超級個體在自己的圈子中扮演一個源頭節點的角色,通過生產信息、發散力量與環境良性互動,創造價值。同時,具備不斷學習更新的能力,不依賴于單一的圈子,能夠跨界創建新的圈子。
具體而言,要成為這樣的個體,我們需要三種能力:
4.1 自我迭代
自我迭代有兩個方面:
- 學習能力
- 快速學習的能力
- 終生學習的意識
- 價值觀與目標
隨著能力、視野的增長,目標與價值觀也需要不斷更新。
筆者看來,知識和能力是圍繞著目標培養的,而目標是階段性的。一種可行路徑是:
- 設置階段性的小目標;
-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升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 達成階段目標后再更新設定新的小目標;
此即為古典老師一直提倡的小步快跑戰術。
4.2 生產、鏈接、傳播
互聯網時代,如何與環境(圈子)互動,尤其形成積極的反饋關系,這是每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關鍵要點有:
- 生產信息,貢獻自己的價值;
- 鏈接節點,構建自己的圈子;
- 傳播信息,擴散自己的價值;
把個人價值存儲在圈子中,價值的存儲意味著有可能兌換為其他資源。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自己的價值擴散到公眾領域,存儲公共價值?對于知識工作者尤為重要。
筆者長期撰寫大量博客文章(簡書、公眾號、奇跡號),一方面作為個人知識管理,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知識有更大的流動性,能夠傳播更遠,與人于己都有益處。
信息的生產依賴于個人的能力和知識背景,而信息的傳播也有自己的規律:
- 合適的媒介
需要適當的平臺,社交類信息更適合在微博微信發布,而生活類文章更適合在簡書發布,編程技術有自己的社區(csdn),而科技類文章最適合【奇跡號】網站。 -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如何沒有適合的風格、體裁,以及必要的邏輯和文采,那么自己生產的信息更容易淹沒于信息洪流,而不會有持久的價值。 - 知識管理
大量的知識信息如何管理,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作為知識信息的生產者都不能妥善管理,如何能保證你的受眾有效利用呢?
4.3 復原力
此處古典想說,在不確定的時代,一個人的成長往往不是在一個領域直線發展,而會在不同的階段涉及不同的領域。需要面對風險和挫折,不斷復原自己的原始動力。典型例子即為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前后涉足航運、房地產、傳媒、政治,前后四次破產。
筆者認為,這里的復原力更適合表述為空杯心態。畢竟特朗普那樣大起大落的人生對我們參照意義有限,更具實際意義或許是:在階段的成功之后,能夠釋放成就的包袱,以空杯的心態面對新的變化,在新的局面下繼續進取。
5. 內功心法
除了以上的三種能力,超級個體還需要一定的內功心法,加速成長的進程。
5.1 對內:樂高式組合能力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承擔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能力。但并非不斷培養新的能力,而是在原有能力基礎上重組式創新。例如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職業上的工作能力有差別,但如果把科研能力分解,則有諸多模塊與工作能力重合:
- 論文寫作 -> 工作報告、文本寫作
- 論文答辯 -> 項目匯報展示
- 導師溝通交流 -> 與技術領導溝通交流
- 課題組合作 -> 同事合作
能力模塊的重構提高適應力。
5.2 對外:點擊超鏈接
古典老師指出,人生中諸多重要事件往往不是規劃的結果,機緣更多像超鏈接一樣的偶然事件:
- 工作
- 婚姻
- 創業
無法預知我們會遇到什么樣的機遇,需要做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對未來的機緣敞開大門。
6. 總結
如果選擇相信未來會更好,那么生活值得去創造、發現。
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本文用時2.5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