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于昨日(2018年10月31日19時)“真正”逝世,享年94.天堂里的古龍、梁羽生樂了,至此,人間再無武俠三大家。
作為一名85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光,離不了三個港臺作家:金庸、瓊瑤、古龍。舍此,青春將黯淡無光。
但老實講,我對他們的認識全來自于“影視劇”,包括兩岸三地各種翻拍的電影、電視劇。TVB的、張紀中的、于正的……
對于他們的書,我沒有情感上的投入,自詡為一個讀書人如我,在大一的時候,曾翻看過一本《笑傲江湖》,但看了十幾頁,就看不下去——果然,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怎么不現實怎么來——跟我如癡如醉過的《哈姆雷特》、《孤獨者》、《悲慘世界》、乃至《基督山伯爵》相比,武俠小說的“文字感”實在不好意思到評價……難怪,當代北大學者陳平原出了一本《千古文人俠客夢》,北大宿儒們會喟嘆“世風日下”,連“武俠小說”也能進研究領域……
沒辦法,這就是俗文學!
俗文學中的“武俠小說”被學者們俯就,應該是千禧年之后的事了。今天的高中生們,讀一本金庸的武俠小說都算是過了一把“經典名著癮”,遑論“魯郭茅巴老曹”的作品都被散發著“冬烘味兒”了……
世道在變。
我們這一代人,高中的時候,其實就已經不再迷戀金庸們了,那個時候,“仙俠”小說正流行:滄月、《誅仙》、《烈火如歌》、《流星花園》……左手金庸右手瓊瑤的是70后們,如果沒有影視劇,金庸的名字對于80后,也會像今日的00后們一樣,漠然……
有多久沒有“看過”武俠了?
昨晚,看到金庸去世的推送,我猛然間意識到,我已經不看武俠多年了。
多年有多久?
久到我印象里追過的最后一部金庸劇是蘇有朋版的《倚天屠龍記》,一查,也早就是十年前了。
這十年里,當然也聽聞過胡歌版的郭靖,陳喬恩版的東風不敗,但這些都如浮光掠影般,只是聽聞,并未在我心中留下任何印象。
不看武俠,不再關注金庸劇,原來已經那么久了啊……
其實,金庸早已走遠。1972年,寫完《鹿鼎記》,他就已經“封筆”,告別武俠。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有多少江湖情仇,臨了,不過“滄海一聲笑”啊……
用一個夜晚懷念金庸。
一向零點數羊的我,昨晚,竟悲傷到在22點就睡了。
夢里,仿佛回到了追李亞鵬版《笑傲江湖》的那一年。
那一年的我,也正是任盈盈初見令狐沖的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