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怕,這世界還有愛
文 / 涼爽
“志愿者官網”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又現虐童視頻,跪求轉發找到受虐女孩并報警》,視頻中小學生模樣的女孩正在做作業和吃飯,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女孩施以暴力,扇巴掌、用腳踹、用掃帚抽、拿棍子打、用凳子砸,拽住頭發狠狠往桌子上扔,拽住頭發狠狠往地上甩,小女孩身邊的小男孩也可以隨意欺負她。
她被挨打被推倒后沒有反抗,因為哭泣和反抗只會招來更狠的毆打。想讓自己少挨打,就只能順從、麻木。視頻太殘忍了,估計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美團外賣馬上出了聲明)
我們先不談公開的視頻是否侵犯了隱私,根據南都報道,虐童的行為已經涉嫌違法。父母懲罰孩子,在中國很多家庭看來,這是正常的教養行為。
中國對兒童虐待的“集體無意識”
中國自古尊崇“孝順”,既要孝父母,還要無條件順從他們的意愿。父母的恩情,一輩子都還不清。
父母:
孩子的命是我給的,我供他吃供他穿,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沒人管得著。
我十月懷胎生了你,你一輩子都是欠我的,你什么都應該聽我的。
吃我的住我的穿我的,以后老了我就靠你了。
中國古語云,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適當的懲罰確實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承擔后果。家長懲罰孩子需要有個度,懲罰要有原因,懲罰更需要方法。但視頻中的懲罰是毫無理由的。
兒童虐待的發生率很高,但很多地區對兒童虐待問題仍然處于集體無意識狀態。我國學者對兒童虐待的公眾定義進行探究,發現即使兒童被打成骨折、致殘甚至死亡,仍有一定比例( 城市 0.5%,農村 1-5%) 的居民并不認為是虐待行為,他們認為只要父母的行為是為了教育子女,即使出現再嚴重的后果也是正常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對研究了全國 300 起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事件,近八成暴力竟來自孩子的親生父母。
孩子和父母應該要有健康明確的邊界。孩子從母胎出生后,他/她已經是一個人,他/她有資格作為一個人而不是誰的附屬品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父母的情緒發泄:踢貓效應
視頻中父母的暴打孩子、扯頭發、扇巴掌是父母憤怒的宣泄,最后竟變成了虐待。
人們在別處受到壓力或者委屈,會發泄在弱小的孩子身上,也就是踢貓效應(Kick Cat Effect)。人的不滿情緒沿著從強到弱的順序傳遞到最弱的受害者上,演變成壞情緒的惡性循環。有研究稱,不少施暴者小時候都有曾被父母虐待的經歷。
原本的故事是這樣的: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一次虐童被曝光了,警方、婦聯和心理機構的介入,孩子會沒事嗎?還有更多沒被發現的虐待呢?
兒童虐待的傷害
兒童虐待可能會對孩子造成青腫擦傷,甚至骨折、昏迷、臟器功能性和器質性損傷等軀體危害。如果是嚴重的虐待,可能會導致生理功能異常,免疫力下降,繼發多種疾病,甚至造成終身殘廢,生命垂危。
兒童虐待的心理影響不可忽視!
1、自卑、焦慮、抑郁
在《自卑與超越》中,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由于人在幼兒時期的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生存,于是產生自卑感。自卑既是克服自卑感的愿望和對成就的渴望,也能引起相關精神病癥。但如果繼續被打壓,孩子終將會陷入自卑的深淵。自卑的人無法對生活產生興趣和動力。
童年的虐待可能會造成神經生物反應系統和相關基因的改變,出現悲傷、壓抑、自尊水平下降等行為問題,產生更多焦慮抑郁消極情緒,他們在其他失敗的事情上可能會習慣性地消極認知。
2、人格障礙、心理障礙
研究發現遭受兒童虐待者的人格障礙發生率是未遭受虐待兒童的 4 倍,特別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反社會人格障礙,被虐打后還可能患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具體表現恐懼、噩夢、失眠、麻木。視頻中的女孩已經處于打罵不還手的麻木狀態了。
3、違法、自殺
曾遭受嚴重虐待者易出現反社會行為,還有酗酒、藥物成癮和注射毒品等,甚至有自殺企圖。
謹防心理虐待
除了身體上的虐待,心理虐待同樣威脅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于心理虐待的影響,哈特(Hart)等人總結如下:
(1)低自尊,消極的情緒和生活態度,自殺傾向或自殺;
(2)情緒不穩定,邊緣型人格,情感淡漠,沖動,易怒,自殘,飲食紊亂或藥物濫用;
(3)反社會行為,依戀問題,缺乏同情心,自我孤立,依賴,攻擊性或暴力傾向,青少年犯罪等;
(4)低學業成就,學習困難,道德判斷受損;
(5)發育不良,抱怨身體不適,高死亡率。長期的壓力下,大腦發育不良。
發現如上情況,應該及早干預。對于暴力,我們零容忍!孩子別怕,這世界還有愛!
Reference
1、南京虐童案: 以愛的名義施暴更需被警惕. www.China daily. com. cn / hqcj / xfly /2015 - 04 - 21 / con-tent 13580646. html,2015 - 04 - 23
2、王倩. 兒童虐待研究述評[J]. 中國特殊教育, 2015(5).
3、劉文, 劉娟, 張文心. 受心理虐待兒童的心理彈性發展[J]. 學前教育研究, 2014(3):43-49.
—— 今日作者 ——
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