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看過電影《人生》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第一次知道路遙其人,后來初中瘋狂閱讀各種書的時候讀到了《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缺前少后的殘缺本,讀過也沒有太多印象了。
后面讀書漸多,也就忘記了還有這套書沒有讀完,直到有一年讀到了一篇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的文章——《殉道者的背影》,作者是我敬仰的一位報界老前輩,也是路遙的生前好友,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時他還去探望過。當時震撼于這篇紀念文章所表達的各種情懷,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反復拜讀全文。在網上搜索出的紀念文章似乎都沒有這篇文章的深邃和幽遠,好奇之下找來了全套書,仔細認真地全部讀完。
當時讀完確也感觸良多,只是少了幾份社會歷練感受只停留在膚淺表面。此次隨有書又讀一遍全書,再翻出前輩的紀念文章,兩相結合看過于整套書又有全新認識,對路遙創作背景和過程有深入了解后才更能體會書中深意。
時代變了,社會環境變了,但是普通人所要經歷的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并沒有隨著減少,日常生活所要經歷的也并不輕松,甚至沖突和撞擊更加激烈,生存和發展愈發的艱難。有人對路遙的寫作方式,特別是積累素材時的“笨辦法”不屑一顧,當我了解了他創作過程的艱辛后卻被深深地打動。一個人耗上生命凝煉出的著作,即便有他的局限性也是值得尊重的,何況沒有任何一部類似著作可以超越和媲美這一巨著。
有人拿《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來對比,要我看來各有千秋,誰也不能取代誰,誰也不能抵消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者風格,卻創作出了都可以流芳后世的巨著,都是平凡世界小人物的大命運,都是浩瀚歷史長河里值得釆擷的珍貴浪花。唯平凡見真摯,唯真摯得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