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拾遺錄(七):路遙知馬力。
在晚清歷史上,李蓮英這樣的宦官,作為慈禧的心腹似乎更具有演義市場。其實在慈禧這種廟堂強人看來,能入其眼者,必然得有過人之處。至于李蓮英這種格局的內務人員,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消遣的對象,真正的心腹非旗人榮祿莫屬。這個能夠和慈禧插科打諢的廟堂名角,在廟堂格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臨死前能讓慈禧在料峭春寒中親自出宮探視。在戊戌變法之后風聲鶴唳的清廷,京畿地區清軍的節制均劃歸榮祿,足以看出慈禧的厚望,將此人引為心腹,而且在小站練兵的那個胖子也稱“旗人中除了一個榮祿,其余多是尸位素餐的飯桶”。
但是,時人皆言“剛毅狠而愎,榮祿險而狡”,榮祿確實扮演著慈禧馬前卒的不光彩角色。然而在戊戌之后,慈禧在端王載漪陣營的煽風點火中,一直謀劃著廢黜光緒,軍機處剛毅、徐桐以及啟秀三人也聯名請命。此時的慈禧,只是說去找榮祿商量,榮祿作為練兵大臣,只要他點頭,光緒的龍椅必然換人。對于榮祿來說,他也有自己的判斷,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權柄來源于慈禧,而且對慈禧確實忠心不二,但是此時的光緒一方面有洋人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東南的實權督撫的支持。他提前和劉坤一以及李鴻章這些晚清柱石探過底,知道慈禧及端王載漪若硬來,吃相也必然不會好看。
其實,更重要的是榮祿這個人的性格,此人雖說在晚清宦海中摸滾打爬,心機似海,手段老辣,但是一直也沒有忘記能夠崛起的知遇之恩,這個恩人就是醇親王奕譞,也就是光緒的親生父親。對于換帖兄弟翁同龢,即使鬧翻了仍然能在其開缺失勢之際送去銀兩,對于恩人醇親王,榮祿更是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對他的兒子光緒也一直暗中庇護。此時選擇堅決反對慈禧廢黜光緒,除了出于自己宦海根基的考慮,更是一種對于故主的報恩,也是一種難得可見的情義。
最終,榮祿的反對意見算是摸到了慈禧的逆鱗。在慈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為此折中選擇另立載漪的第二子為大阿哥,也就是光緒之后的皇儲,然而這個所謂的太子是給同治續嗣,而不是給光緒自己。結果光緒還得“仰承懿旨,感幸莫名”,各種悲哀與憤懣實屬無奈。而這樣的結果,也是榮祿在不惜忤逆慈禧之下爭取來的,要知道在徐桐等人的謀劃中,光緒被廢后的封號都想好了,是效仿宋徽宗被擒獲后的“昏德公”。對于這樣的結局,光緒可能連繼續忍耐下去的勇氣都不再具備,然而榮祿可以對恩人奕譞的兒子進行庇護,卻不能真正與慈禧撕破臉,畢竟在這個強硬殘忍的女人眼中,自己這個所謂的心腹,不過也是她手中的一枚棋子,可以落子生花,也可以棄車保帥,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