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本書還想著去網上搜一搜特里克蘭德的畫作,到底是怎樣的驚人令人害怕;還想著有沒有看錯書,為什么取名月亮與六便士?什么意思?在豆瓣上看看大家的書評才頓悟體到這個題目的巧妙與深意
蘇福忠稱“月亮”指藝術,“六便士”指世俗價值觀。還有說法是一個象征著圣潔,一個象征著塵埃。也有人說是“靈與肉”“精神與物質”的象征。每種說法都會讓你立刻感受到它的深意,感覺這個話題即使過去100年任然有著極為深刻引人思考的意義。有多少人能夠像特里克蘭德一樣不在意他人的想法,40歲還毅然而然放棄一切追求心中所求,即使在現在這個鼓吹夢想,宣揚過自己想過生活的社會這樣的人可能都不到0.01%吧。其實挺有趣的,不難發現近些年的暢銷榜是大冰的《乖,摸摸頭》、《背包十年》、《我睡過81個人的沙發》這種類型的書,人們容易被這些所謂過自己想過生活的作品所感動,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卻是那個99.99%。而在一百年前毛姆就寫了這樣一本書,就像毛姆在書中開頭寫的那樣“說著這些豪言壯語的人可能還覺得他們在說一些前人未曾道過的真理,但實際連他們說話的腔調前人也已經使用一百次而且絲毫沒有變化,鐘擺過來又蕩過去,這一旅程永遠反復循環”,真是很有趣呢
也是,接受自己內心召喚,不為世俗所擾,天知道這樣有多難。不過毛姆在文章中寫道你無法稱贊特里克蘭德抵抗得住這些誘惑,因為對他來說,這種誘惑不存在。沒有誘惑沒有欲望就沒有痛苦,消除這些或許才是超脫的真正意義吧。
文章中對女性的描寫會讓人生氣但某種層面上卻令人無法不在某種程度上有認同感。其實挺可悲的,過了一個世紀許多尚且如此,或許沉溺其中的愛是女人的天性吧。
坦白說我挺愛里面的施特略夫,他有著巨大的慈悲,完全的赤子之心,他善良他仁義,他深深地愛著他的妻子,他看到了特里克蘭德的才情,受盡欺凌依然好心的奉獻了自己的一切,被妻子拋棄依然為她的生活擔憂等她回心轉意。或許他有些滑稽有些懦弱,或許他沒有一個好皮囊但依然覺得如果是我我會為之感動我會愛上他而不是特里克蘭德。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中,不完美才是人之所以為人吧~
Conclusion:希望你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