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備受關注的第91屆奧斯卡獎項名單揭曉,由華裔導演拍攝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喜摘最佳動畫“小金人”獎。
這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沒有一句對白,卻深深觸動著小編,恰逢開學季,與所有父母共勉!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親,一天,她意外收獲了由一枚包子變成的小男孩,瞬間,點燃了她做母親的熱情。
她每天把“包寶寶”捧在手心里,給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媽媽滿是欣慰,同時,也因孩子慢慢長大,媽媽的痛苦也隨之來臨。
一天,“包子寶寶”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媽媽生怕他受傷,便阻止了他,回家的路上,生氣的“包子寶寶”不再吃媽媽遞來的面包,兩人開始有了第一次的分歧。
隨著年齡的長大,不滿被控制的“包子寶寶”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媽媽的內心逐漸感受到被冷漠,可是“包子寶寶”卻視而不見,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風。
看著漸行漸遠的兒子,媽媽非常氣憤,認為兒子翅膀硬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終于有一天,“包子寶寶”回家了,母親滿心歡喜地開門,卻迎來了他的新女朋友,更讓“包子媽媽”崩潰的是,“包子寶寶”是回來收拾東西離開家的。
而就在這個時候,忍受不了分離的媽媽,著急之下,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她一把攥住“包子寶寶”,張開大嘴,一口把兒子吃了下去......
驚人的一幕,看著母親對孩子至深的愛,到最后竟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這一刻,值得天下所有的父母深思!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變成參天大樹也好,變成廢柴也好,這都是孩子的自由選擇。
作為父母,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與成就感。
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學會:讓孩子遵循自己的內在需要成長。
學會接納孩子,同時也接納自己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都用盡全力的付出,但有些父母還是不約而同的犯了同一個錯誤: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強加給孩子,在默默地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他們總是想把自認為最好的教給孩子,卻忘記了其實孩子應該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
TA們有權自由成長,也有權得到應有的對待與尊重。
幾個月大的孩子喜歡吃手吃腳,1歲大的孩子喜歡用手去撿細小的東西,2歲的寶寶會因為沒有按秩序放好東西而嚎啕大哭,3歲的孩子喜歡爬上爬下......這一切,都和孩子的敏感期有關。
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是了解孩子,認真觀察孩子,在孩子特定的時間范圍內,給予孩子適時的愛,尊重鼓勵孩子成長。
TA們有權去了解更多的知識,有關地球,有關自然。
成人跟隨孩子,孩子跟隨自然,孩子把我們帶向未來!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說:哪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而早在盧梭的《愛彌爾》、梭羅的《瓦爾登湖》中,就揭示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變質。
作為學齡前的孩子,唯有在一個真實與自然的環境中成長,才能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TA們有權玩、創造也有權想象。
有一種天荒地老,是孩子遇上沙和水,沙子和水的觸感,水的流動、運水、挖渠......而這樣真實與自然的環境,是孩子接觸大自然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孩子們三三兩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以“無邊界、無國界、無定式”的教育模式,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與方式。
TA們應該被賦予受教育的權利,并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一個獨立性強、充滿自信的孩子總是樂觀進取,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事物。
當孩子第一次長時間離開父母,去上幼兒園,則是孩子真正獨立的開始。吃飯、如廁、盥洗......這一切,都將成為孩子獨立人生的奠基。
走向獨立,就意味著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孩子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支持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支持。
混齡編班,打破班級和年齡界限,在這樣一個類似“小社會”的環境中,孩子們共同學習、相互成長。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開手,對于孩子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孩子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不屬于你,正確養育孩子的方式,是讓他們活出自己。
快樂孩子|走進私塾,探秘開放式教育!
成都親子汐媽探園,中國首家蒙臺梭利五星認證幼兒園在成都!
-END-
文/阿笑
圖/草堂國際私塾(成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