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麗娟,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位置不同,不必解釋》
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人與人之間,位置不同,風景自然各異,看到的、想到的,自然各不一樣。
位置不同的人,無法互相理解,層次不同的人,更是解釋不通。
因此,位置不同,不必解釋;層次不同,不必強融。
有道是“大辯不辯”,人生最高的境界正是不爭辯。
處境不同,未必解釋得了。
莊子曾說:“子非魚,安知魚非樂。”
你不是我,怎知我內心的悲傷與歡樂,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的悲歡都無法相通,更多的是冷暖自知。
古時候,長安城突降大雪,給美麗的城市又增添了幾分別樣的魅力,一位詩人見此美景,詩興大發,脫口而出:“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一位升遷官員恰巧路過,感慨道:“正是皇家瑞氣呀。”
旁邊賣棉衣的商人,見此景,高興的說:“這大雪,再下三年又何妨?”
這時,一位乞丐哆哆嗦嗦罵道:“放你娘的狗屁!”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他人眼中的美景,在乞丐眼中卻是一場災難。
每個人身處的位置不一樣,很難理解對方的想法,處境不同,更是無法體會對方的感受。
不要輕易評價究竟是誰對誰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永遠也無法看清,只有懂得換位思考,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有道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們雖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但可以給予包容和理解。
生命永遠是一種回聲,付出愛,才能收獲愛,付出感動,才能收獲溫暖。
層次不同,未必解釋得通。
《道德經》中曾說過:“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認知層次的不同。
有這樣一則故事:
進京趕考的秀才和一位老農發生了爭吵,兩人爭論不下,直到鬧上公堂。
縣令聽聞爭吵的緣由后,令人狠狠的將秀才打了二十大板。
秀才很是冤枉,委屈的說道:“明明三七就是二十一,他非說三七一十五,又怎會是我錯了?”
縣令沉吟道:“你沒錯,錯的是堂堂一個秀才,竟然耗費時間和精力與目不識丁的老農發生爭辯。”
俗話說:“寧與同好爭高低,不與傻瓜論長短。”
人與人之間本身就有差別,有的人認知層次已是無法改變,若是一味爭辯,說什么都相當是雞同鴨講。
與其浪費時間爭辯,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當你經歷的更多,才會發現最好的爭辯方式正是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