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梁溫黃,武俠萬年長。”
我曾暗自揣摩過,如果有機會能在這五位武俠大師中選擇一人秉燭夜談,該如何取舍。似乎沒有太多的猶豫,我就選擇了黃易。
如果面對的是金庸老先生,我大概會提起袁崇煥這個令場面尷尬的話題;如果古龍先生尚在世,以我的酒量,估計沒法讓古老盡興。梁溫兩位的作品涉獵不多,不能假扮粉絲。只有面對黃易時,我可以在表達敬仰之余,聊聊我們都喜歡的話題。
可惜,此生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社交網絡上,祭奠黃老辭世的聲音大多是官網的新聞筆法,平淡而有距離感,寥寥無幾的深度文里,幾乎都把文章的重心放在了“玄幻”和“穿越”上。
的確,作為這兩者的開山鼻祖,黃易在金庸和古龍幾乎寫盡武俠世界的一切之后,仍硬生生地殺出一條新路來,創造了全新的題材,讓死水微瀾的武俠世界再起喧囂。
然而,如果僅以“玄幻”和“穿越”,甚至再加上“情色”的標簽來詮釋黃易,則無異于管中窺豹。
金庸古龍的書,雅俗共賞,讀來大都不覺得累。黃易的書,是有門檻的,若要讀透,絕不簡單。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地淺嘗輒止,就會把黃易歸類到玄幻網絡文和小黃書作者的范疇內,而無緣品鑒其內涵部分的精華。
“玄幻”和“穿越”只是手段,而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揭開“玄幻”的皮,內里是對空間的局限性的反思和顛覆,所指向的,是對以“破碎虛空”為代表的宇宙觀的詮釋;而“穿越”的背后,則是對時間的單向性的思考和挑戰,所指向的,是對以偶然性和必然性為核心的歷史觀的展現。
哲學和歷史,是黃易作品里最被世人低估的部分,也是閱讀的門檻所在。
金庸筆下的哲學,是家國層面的,民族大義、俠者之風,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龍筆下的哲學,是個人層面的,一壺熱酒、愛恨情仇,問世間情為何物,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黃易筆下的哲學,是宇宙的奧秘,是世界的真相,是生命的終極意義。我曾在之前的《只看色情橋段?那是你根本沒有看懂黃易》中寫到過:
“作為一個武俠小說家,黃易所描述的生命的終極意義,在于擺脫生命的局限。任何和生命有關聯的東西,不管是英勇蓋世,稱王稱霸,還是享盡榮華富貴,閱盡人間極樂,都會因為生命長度的局限,而猶如過眼云煙。人生一世,和南柯一夢相比,真正的區別,只在于時間的長短。那應該如何擺脫生命的局限?黃易給出的答案是——跨過天人的界限,由人“入圣”。自古以來,入圣之路各異,但也殊途同歸。釋迦摩尼參佛入圣,老莊由道入圣,孔孟以儒入圣,而黃易筆下的武學天才們,“籍武道窺天道”,勘破生死之祕,經武道的極致而入圣。通俗地解釋,“入圣”兩字,在于參悟世間萬物的至理,將精神與其融合為一,最終在肉身消亡時,精神已永存,形滅神在。”
這個哲學體系,從《破碎虛空》開始構建,到《覆雨翻云》中龐斑和浪翻云的攔江之戰中升華,再到《大唐雙龍傳》和《邊荒傳說》中固化。答案本身是否是絕對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這個層面進行哲學思考的,黃易是武俠作家中的唯一。
黃易的哲學世界和宇宙觀,建立在他廣博的佛、道知識之上。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對這類內容自然是牛嚼牡丹,不知所云。
有些讀者對這樣的哲學思考不置可否,甚至以此作為批評黃易作品的理由。這就好比看完《黑客帝國》或《超體》后大罵爛片一樣。這類批評的聲音,大約只能彰顯評論者自身的無知,同時也證明了,門檻在這類作品中確實存在。
至于歷史的部分,黃易的作品和之后蜂擁而上的穿越類宮斗劇不可同日而語。初讀《大唐》和《邊荒》時,對歷史所知甚少,讀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直到日后對歷史有所涉獵時,才突然驚訝地回想起,黃易的作品里真實歷史的部分竟然無處不在,這哪里是穿越文,簡直是武俠世界和真實歷史的完美契合。
金庸的作品里,歷史大多只作為背景。相比之下,穿越文的鼻祖《尋秦記》,從異人囚居邯鄲到嬴政一統天下,歷史便從背景板后走向前臺,但這也只是黃易的牛刀小試。再到《大唐》和《邊荒》時,歷史則以血肉的形式,徹底融入到了整部作品之中,和武俠世界的結合,毫無違和的感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整理一下這兩部書里的人物列表和大事記,看看有多少是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
夸張一點,如果孩子不愛讀歷史,可以讓他們讀讀這兩部書,都可以算作是唐初和晉末這兩段歷史的啟蒙了。
除了哲學和歷史之外,讓我震驚的,是黃易對于錯綜復雜的多派相爭的大場面的駕馭能力。
金庸的作品情節跌宕起伏,有懸念有伏筆,結構完整;古龍的作品中后期轉向懸疑類方向,謎局解密層出不窮。黃易的作品特點在于,同一個場景下,參與者數量龐大,各方的立場曖昧,動機不明,正邪難辨,主角在其中,如履薄冰,危如累卵,且不說引導各方勢力為己所用,僅僅記清參與者的細節,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就足以讓人頭大不已。
比如《尋秦記》中,項少龍到邯鄲向趙穆報復那一段,趙國內的派系、六國的勢力,如犬牙交錯;《大唐雙龍傳》里,雙龍屢陷險境,四大門閥、八幫十會、各路義軍、佛道魔各派,參與者多不甚數;《邊荒傳說》里,七大幫派,四教三幫,在狹小的邊荒集內,各顯神通。第一次邊荒集失陷時的陰謀和背叛,將多方博弈的精華展現地淋漓盡致,讀來既燒腦,又痛快。
能駕馭這樣場面的作者,其智商和才華,驚才絕艷。然而,對黃易作品的批評,遠多于五大武俠大師榜單上的其它四位。
喜歡金庸和古龍,似乎是公認的“政治正確”,即使是批評,也都溫柔含蓄,小心謹慎。相比之下,公開表示喜歡黃易的,少之又少,批評起來,倒是理直氣壯,氣勢滔滔。個中原因,和“情色”不無關系。
《尋秦記》、《覆雨翻云》、《大劍師傳奇》,都有不少情色橋段。然而,在我看來,和許多經典傳世的文學巨著一樣,情色橋段未必為作品減分,反而是文字表達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曾在《只讀過金庸和古龍?不要錯過這位最被低估的武俠大師》一文中寫過:
“黃易并非為了情色而情色,而是為了通過“情色”這一世俗間快感的典型代表,來證明人們所追求的世俗快樂,在終極目標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無趣……詬病黃易作品太色的讀者們,或許在讀《金瓶梅》時只記住了其中的激情橋段,在看《泰坦尼克號》時會將其中某片段反復慢放,會把《失樂園》、《挪威的森林》、《廢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都統統歸類于黃書…… ”
面對各路洶涌的批評,黃易曾把自己寫入《邊荒傳說》中,以卓狂生這個角色,表達了他的回應:
“自說書館成立的第一天,便有人來狠批老子,其它說書者更一窩蜂的來指手畫腳,老子的說書館還不是客似云來?我卓狂生管他的娘。奈何不了我,便來侮辱我的人,早超出了抨彈的范疇,適足顯示出本身人性的卑劣。他奶奶的,老子第一臺說書尚未說完,便有人說我江郎才盡,到現在我不知寫到第幾臺說書了,還只懂舊調重彈,你可以看到這些小人是多么不長進,如何沒格……”
人們總是熱衷于談論,黃易所創造出的新的武俠的路子,為武俠小說增加了多少銷量,翻拍的電視劇,有多少點擊率,黃易寫小說,賺了多少錢。對這些世俗所定義的成功,黃易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是佛、道,是歷史,是風水,是命理,是陰陽五行……在網絡上搜索他的照片,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張,和金庸相差甚遠。他那面朝大海、綠樹環繞的住所,人跡罕至;他的日常娛樂包括彈琴、潛水、玩電玩,安逸平靜。
那些追求世間的金錢、地位、權力的“成功者”們,我尊重他們的成就,但也僅止于此。相比之下,我更敬佩那些以知識為財富,探尋世間真理的智者們。黃易,正是這樣的智者之一。
“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這是在古龍先生的葬禮上,倪匡獻上的挽聯。
“月滿攔江成絕唱,破碎虛空任天堂。”筆者無才,套用相同的句式,為黃易獻上一份祭奠之情。僅此。
文 | 樂之讀 | 簡書簽約作者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