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慣性中生活,在教導下學習,在成規中思考,在勸解中決定,在無助的結果中自責。我們著實需要一種智識和能力,去觀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發現和實踐更多成長和成才的路徑?!?br>
不得不說,這本書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作者從時間、選擇、行動、思維、學習、才能和成功七個方面為讀者提供了許多新思路,也包括許多中肯的論述,比如:
“所謂“學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為了高分,勢必會嚴格遵從學校的培養計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標準課程的學習上,這就造成自己沒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間。而“學渣”則相反,他們不適應或者拒絕學校的培養,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自控力和企圖心來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淪在無休止的娛樂和自我消遣中?!?/p>
“應該用什么方式來度過大學四年的時光呢?關鍵是改變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一個“學習者”的角色變成一個“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當然也是學習者,但他除了通過學習來掌握現有的知識外,他還要進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師、教材、課程計劃給自己的種種限定,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軌跡,去拓展和發現一個更開闊也更深邃的世界。”
許久前閱讀完此書,在此對一些筆記進行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1用平衡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鄭重的態度過好當下的生活,并聯結起過去和未來。
一個人該如何對待時間,梁漱溟以兩字做大:“鄭重”。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生活在當下——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嚴肅對待時間;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于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計劃。
2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主義視角生活
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
3使用“時間之尺”,審視事件的長期價值,盡可能刪減非必要事件
從兩個角度評估一個事件:這件事給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的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稱之為“收益值”;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之為“收益半衰期”。
4讓“遠期未來”更加具體,讓“近期未來”增加挑戰
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
5把握好做事的節奏,區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侯世達定律: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快工作,慢生活。朱光潛:“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的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p>
6提升時間使用的“深度”,減少被動式休閑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松和滿足得成都并不取決于閑暇時間的長度,而好壞取決于其質量。
(二)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1所謂選擇,就是權衡好本末輕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格局的三個層次: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作為精致或者粗放的利己主義者,只關注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系,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用畢生追求和捍衛真理,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的鉆研,并常常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尋求真理之美,與此相應地,并保持內心的誠實。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眾生),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福祉為最高目標,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2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項,做出更加完美的決定
3過去的精力、習慣和思維慣性,常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讓我們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可見選項:從我們的個人經驗和當前情境中自動產生,顯而易見,無需主動探索和發現。
可能選項:未被發現的潛在可能性,來自與我們關聯的未知事件,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層信息,需要我們主動探索和發現。
常見的四個隱含假設:
賽道假設:“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低關聯假設:人生的種種經歷相互獨立,不存在什么關聯;
僵固型心智:以一種僵固的眼光看自己;
零和博弈:競爭中傾向于從別人那里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
遇到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可以嘗試:
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形成新的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新的思維框架:
目標懸置:把目標停下來,進行懸置,待時機成熟,再重新開始,區別于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
能力嫁接:試著尋找現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為能力找到新的適用空間。
特性改造:如將“消費型興趣”改造成“生產型興趣”。
4如果有太多的可選項,應該把選擇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后對可選項從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精細化思考:利用適當的工具,對各個選項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最后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答案。
維度分析:
從源頭梳理,重新定義問題;
依據重新定義的問題,找出所有問題特征,進行“因素窮舉”;
在羅列的因素中進行篩選,按重要性進行權重賦值,“因素賦權”;
列表格打分。
5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性特別強的選擇時,最好的辦法是聆聽內心的聲音。
拇指原則:由經驗形成,只考慮少數因素的簡單規則。如婚戀拇指原則:生理上有沖動,精神上受鼓舞,溝通上很順暢。
4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規則遵循理論:人們做出一個決定時,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應遵守的規則來判斷,與社會情境更好地適應。
建設性改變:轉折和變化;繼承和堅持。
(三)即刻行動
1當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就直接開始做吧,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最小化可行產品——可以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盡快把最小可行化產品發布出去,然后根據用戶反饋進行優化,這一過程稱為“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
2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傳統的產品生產流程,是在周密、系統的規劃后,一步一步完成項目的各個組成部分,最后構建出一個精致的成品。可在市場環境下,存在太多的或隱或顯的不確定因。
精益創業的思想是,拋棄冗長呆板的計劃,用反復試驗和獲取反饋的方法來探明環境,通過迭代優化來最終進化出一個最好的產品。
你并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3樂于接受反面意見,有勇氣否定并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產品:
產品不是過程,而是結果;
產品不是對原料、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它們結構性的整合和組織;
產品不是創制者鎖在自己保險箱里的東西,而是能被他人使用和檢驗;
產品能獨立對世界產生影響,它應該能創造出正向的價值,使人受益;
產品也是一種媒介。
沉默成本謬誤:人們總是留戀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而不管這些努力對未來是否已經失去了價值。
4多線程工作,首先需要一個專注不受干擾的時間,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轉換損耗:當從任務A轉換到任務B后,執行任務B的績效明顯要比非任務轉換條件下執行B的績效差。形成原因:任務A留下的認知慣性;進行任務B時的認知重構。
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對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有效的剖析,區分出“容忍中斷”的部分和“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證的相對完整的時間去進行那些“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
很多時候,你只是需要一個專注不受干擾的,能純粹跳脫出來思考的,能達至“心流”狀態的,能把最關鍵“硬核”搞定的半小時。
5集中處理時間同質性的工作,可以減少不同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
對不同認知類型的工作分層處理:當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任務進行分段處理時,我們不需要機械地按照任務的一般順序來切分,而是按照這個任務所涉及的認知復雜度和認知類型來切分。
圖層工作法:使用PS進行繪圖時,可以把一副畫面分解成多個圖層,每個圖層在繪制時是相互獨立的,繪制者在同一個時間內只要專注于某一層的效果就可以了,這樣減少了任務切換的復雜性也節約了成本。
6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知識創造的過程,其實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類似于知識的內化,即通過實際的練習來掌握書中的知識;而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則是知識的顯化,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對行動進行細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語言承載的知識,用語言歸納和總結出來。
7行動中要及時反思,并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注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
牛人總是在前瞻性思維和總結性思維山都非常出色。他們既能提前設想未來中可能出現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從已經發生的行動中加以反思,因此他們總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反思的方面: 信息; 預期; 結果; 進度; 工具; 情緒; 阻礙; 優勢; 缺憾; 意義。
三個關鍵點:保證及時性;梳理“反應鏈”;關注意外現象。
8洗一次碗用不上五分鐘,但是洗碗前各種想方設法的逃避、拖延所帶來的心理成本卻比洗碗本身更累。
(四)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1學習,應該以學習者心中的問題為中心,讓問題引導著我們去探求答案。
傳統的學習中,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的精確性、完整性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習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乃至困惑,卻可以被擱置起來,不聞不問。
學習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式”的,即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而來的,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
2問題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識體系,并通過問題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
一位優秀的學習者,必定是一位優秀的提問者,他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先解答表層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問題給自己,并在由此問題招致的持續困擾和折磨中開啟卓越的心智旅程。
學習時多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值得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3通過深入事物內部的解碼,我們可以發現事物深厚的內涵,有機會掌握其中精巧細微的技法,不斷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專家的知識都不是對事實或公式的簡單羅列和堆積,而是圍繞著核心的概念組織起來的,這些概念引導著他們去構筑和拓展自己的領域。
解碼的三個層次:
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額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對信息材料的解碼,需要用新知識來解構舊知識,是新舊知識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因而也會帶來既有知識體系的重新解構。
尋找解碼入口的路徑: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4掌握了過少知識,并不取決于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
對某一事物的知識掌握,應區分了解和知曉兩個層次。
基于樣例的學習:一部表面上通俗易懂、樸素直白的作品,往往蘊含著很深的功夫,若是去深究它何以寫得如此明白曉暢,也許會發現一座壯麗的地下宮殿。把學習的材料當作可以主動觀摩和研究的“樣例”。
5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技能是學習的終點,信息和知識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做中學。
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
寫作式操練:寫作時,也就是進行信息輸出的時候,我們必須去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不然我們無法自如地將它們組織起來。
游戲式操練:游戲的天然優勢:調用多種感官的即時反饋;動態多變的挑戰和情景避免了單調枯燥;與玩家學習曲線動態匹配的挑戰難度,使玩家既不會因挑戰過難而嚴重受挫,也不會因為過于簡單而失去興味。思想實驗:構造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
設計式操練: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6對一個現實問題的解決,或者對一個現實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調用不同知識譜系上的知識。
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從融合方式上看,有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并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
7學會有意識地去分析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潛在關聯,通過不同知識的遷移、印證、互補,獲得啟發,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發現。
將知識進行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后的“深層結構”。在表面上不相關的知識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性,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隱含聯系。
(五)修煉思維
1既要簡化外界輸入的信息,也要簡化我們表達出來的信息,為思維騰出更多的使用空間。
過濾沒有價值的信息: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重事實信息,清觀點和評論;定期閉關,評比外界紛擾。
簡潔并不是要求一味的刪減,而是某種合理的“適度”。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個正好的“點”,可以映射出更多的內涵,那就是簡潔。
探索簡化思維之道:不必要的東西去掉
2基于深入了解的簡潔,不是乏味,而是意味著更加豐富的內涵。
基于深入了解的刪減: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結,并加以壓縮歸并。
“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無簡潔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當地置于某個有機的整體中,才可能實現局部自身的簡潔。”
3為了讓思維更好地發散,獲得更多的靈感,一是要關掉大腦里評價的聲音,二是要適當地引入混亂與隨機。
發散思考和獨立思考是兩個獨立的階段,不應把兩者混在一起,先發散后收斂的模式是最為合理的。
創意產生的五個思維步驟:
盡可能地搜集原始資料;
重復咀嚼原始資料,構思初始創意;
中止原始思考,啟動潛意識思考;
隨時準備迎接靈光乍現時刻的來臨;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實可用。
意外、混亂,還有隨機性會為我們帶來靈感,當然這種雜亂的效果應該是可控的,它應該與有序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混亂是秩序的另一種形式。通過混亂顛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維習慣,最終構建出新的秩序。
4思維依賴于工作記憶,通過將思維外顯為圖像,給予思維更多的探索空間,也能進一步推動思考的進行。
圖示作為一種直觀化的表達,比語言文字這種線性結構有更大的優勢,它可以讓復雜的關系更好地顯現;用圖示來表示信息,分擔了人腦中工作記憶的負荷,使得工作記憶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參與更深廣的思考。
5現實中的問題,總是牽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陣、清單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一個可供思考者自由探索的空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復雜問題的解決或者復雜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人們很難一開始找到一條正確的航道,而是必須在反復的嘗試、摸索和試錯中,通過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假設并加以測試,才能逐漸讓問題清晰起來。
周密地思考問題難以進行的原因:
人們總是偏好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甚于抽象信息,即人們的思考決策更容易受少數特殊事件的影響;
“證實偏見”,人一旦形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那么接下來往往只是在佐證這個看法;
每個人受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必定會存在思維中的“盲區”。
矩陣方法:
抽象出盡可能完整的分析問題的維度;
對每一維度,通過取反、細分等操作,找出盡可能多的表現值,以構成維度矩陣;
在維度矩陣中不同維度的表現值之間嘗試建立各種組合。
編制清單:
第一步不要帶批判的眼光,寧可把清單羅列到榮譽或者過度地程度;
第二步對所有選項進行篩選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華的部分。
(六)努力是一種最需要學習的才能
1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并且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優秀。
才能:自發地重復出現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情感或行為模式。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p>
2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
3在個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集中資源投入發展自己的一項優勢才能。
通識教育對一個人的培養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并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種人才??墒?,他們都是以一個人要有某一項明顯的專長為前提的。很多人特別在意培養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橫,但前提是先做出那一豎,在某一領域深入鉆研后再去涉獵其他領域更能觸類旁通,對提升那一橫的含金量也有好處。
適用于團隊的木桶理論根本不適用于個人,由于現代社會分工細化的特點,大多數崗位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專長,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
4把時間主要投放在一個領域里,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
對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缺乏、拼爹無望、為人生前途迷茫焦慮的年輕人來說,在資源本就貧乏的條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聚攏起來,投注到一件事情上。
“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反脆弱”:不強韌,但可以從程度較小的負面波動事件中受益,比如人體的免疫系統,經受小病小災的沖擊后,反而會更加強大。
5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一方面專注在某一領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拿出嬌小的一部分時間,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嘗試。
6不斷為自己設計有難度的“非標準動作”,在挑戰中獲得才能的飛躍和提升
挑戰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越有可能接近高難度的挑戰。
如果我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給我的豐盈感合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醒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也就是說,賜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7關于興趣
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同時患上了“興趣饑渴癥”和“興趣寡淡癥”,因為了解不夠而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了解,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斷失誤,而判斷失誤又妨礙深度了解。
改變這種局面的一些方法:
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七)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
1做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種種局限,不斷試錯,形成自己的優勢甚至是獨特的知識資產。
所謂“學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為了高分,勢必會嚴格遵從學校的培養計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標準課程的學習上,這就造成自己沒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間。而“學渣”則相反,他們不適應或者拒絕學校的培養,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自控力和企圖心來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淪在無休止的娛樂和自我消遣中。
應該用什么方式來度過大學四年的時光呢?關鍵是改變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一個“學習者”的角色變成一個“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當然也是學習者,但他除了通過學習來掌握現有的知識外,他還要進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師、教材、課程計劃給自己的種種限定,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軌跡,去拓展和發現一個更開闊也更深邃的世界。
一些具體建議:
利用好本校的資源平臺;
善用互聯網的優質教育資源;
主動試錯;
了解和評估自己智力資產的價值,在新思想或新技術剛剛開始興起無人問津之時就投入進去,成為某一個新知識領域的先驅,實現知識能力的“低買高賣”;
以完成具有創造力的作品為目標。
2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思考問題,而且要磨煉把理論融匯于現實,考量現實復雜情形的本事
發展理論與解決現實問題的不同之處:
理論問題通常先構想出一個理想的環境,把許多不確定因素加以屏蔽,而對于現實問題,必須考慮方方面面的復雜因素,罕有簡化的方案;
理論問題起初起源于現實,但會漸漸走向自我生長的軌道,有可能變成學術圈一小部分人的自彈自唱,而解決現實問題時,必須時刻思考人們此時此刻的真實需求,為真正的價值而戰;
很多學科的理論探索,通常會尋找和分析一些一般的、普遍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理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限于科學對重復可驗證的嚴謹性約束,而在處理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分析極端現象的價值常常會大于一般現象;
現實問題常常瞬息萬變,變幻莫測。
3在理論和現實的充分聯結中,一步步地構筑自己獨特的知識和經驗體系,逐漸打磨出屬于你個人獨一無二的智識。
“荒野求生”要旨:
正確認識問題,而不是基于別人的表述。可以基于對現實處境的深入和縝密的觀察,對問題重新進行定義,以接近該問題的本質;
對問題進行完全獨立的思考,養成主動思考、先行分析的習慣,通過思考提出若干假設后再去找文獻或其他方法探索論證;
繼續獨立思考,但可以在希望比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聯的知識,此時需要快速篩選和學習新知識,甚至需要不帶偏見地、盡可能多地尋找各種可能有益的知識;
在結合知識以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提出一些假設性的理論或模型;
提出的理論必須修正,這時可以嘗試用理論去解決問題、也可以適用于多種情境,發現bug后就立即修正,如此進行多次迭代;
理論畢竟是對現實的抽象,還需要去考慮各種現實問題,去窮盡和評估各種因素,找到一個比較完備的解決方案。
4從現實和歷史中提問,在思想的海洋中尋覓,在實踐中驗證,在寫作中升華。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
5根據自己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認同,做出獨立的選擇,甚至其做一些酷的事情。
具有心智獨特性的人所具有的優勢: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是自己不可替代;拒絕他人和大眾給自己貼上的標簽,以更開放更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大眾帶來新鮮的見解和啟發,形成對公眾的影響力;具有更高的可辨識性,更易于形成個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6如果你找到了一條別人都還沒走過的路,只要把這條路走完,你就贏了。
幾點建議: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
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信息;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
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為小事物狂熱,并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