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讀分享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我特意上百度上搜了一下,是一本關于心理學的巨著。又回到掌閱上搜了一下看了一些人的評價,大多都說翻譯的版本比較生硬難得理解。我決定再回到今日晨讀里再看一遍歸納的三個重點:推遲滿足感、給予≠愛、如何處理沖突
一、推遲滿足感
我是覺得每個人的處理事務風格不一樣,本人是個急性子,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手上的事情。一般都是會挑簡單易處理的事情,再來著手較復雜難解決的,一來可以投入全部的精力,二來自己可以掌控所需的時間。如果反過來先來處理比較難的事情,那我首先會感覺到不適應,再來會焦慮這件事情得快點處理完,還有其他的事情不然到最后一件事情都沒有做好,這就尷尬了。
所以我們還得結合自身來實踐書中的道理,并不是全部都適合每一個人。
二、給予≠愛
我家有個一歲的寶寶,現在正是好玩的時候,經常會咿咿呀呀對你說很多話,也會模仿你的動作。對任何事物都好奇,都喜歡用手去觸摸,那么問題來了,我會怎么引導他不能觸碰一些我不想讓他觸及的東西呢,一般我都是會板著臉說不可以,不行,嚴厲的告訴他這個是不能碰的,小孩子真的是很會看人臉色,一般就不會去碰這個東西了,轉而去玩其他的了,然后我會給個燦爛的笑臉夸獎他乖巧,他看我笑也會開心的回應我。雖然小孩子的記性還沒有成熟到一次就可以記住,像這樣多實踐幾次,他基本就有個大概的印象這個東西不能碰,媽媽會不高興。
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三、如何處理沖突
如何處理沖突我認為首先要避免沖突,那么這個就和《非暴力溝通》有著莫大的聯系,舉個例子每次帶娃出門都是我老公收拾寶寶的物品,但每次都會有東西遺漏,要用東西沒找到的時候我就非常生氣的指責他:這一點小事都做不好,每次要用的不就這幾樣嗎,上次是尿不濕,這次是濕巾。他也感到非常委屈:出門時不是用了濕巾的嗎,我拿出來就忘記放進去了,每次做了還要被你指責,以后別叫我做事了。我一聽壞了,趕忙跟他賠禮道歉,說剛才語氣重了點,下次還是你收拾咱們列個清單,每次按照清單上來以后就不會有遺漏了。這樣才沒有打擊我老公的積極性。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能引發核效應,很多家庭的冷戰都是因一件小事引起的。我們要多想想如何“非暴力溝通”,換位思考真的是很受用,能讓自己用謙卑的心態待別人,別人也會尊敬來回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