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那時還是大集體,母親非常勤勞,天天上工掙工分,特別是夏秋之季,利用勞動休息時拔一些野草,捎到家中喂食山羊。
母親最盼著把日子過好,每年的正月初二,摸黑去古井提一小桶水,言講誰提到第一桶水,預(yù)示著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人財兩旺。可是,母親在正月初二這一天早起提水好多年,但日子還是緊巴巴的,依舊沒有起色。
開始,我也勸過她,漆黑的寒天不要去古井提水,井口結(jié)冰,這樣很危險,但是,母親很固執(zhí),依然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好像一年不去搶先提水,這一年的日子不會平靜,水不是財么?
后來,她老人家歲數(shù)大了,年老體衰,行走也不太方便,地里的活再也干不了,她真的老了,身體瘦弱,更不能在正月初二的清早去古井上提水。
母親沒念過幾天書,只能認(rèn)自己的名字,講不出深奧的道理,只是沿襲古人的風(fēng)俗,寄托其內(nèi)心的期盼與愿望,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再美好的心愿也只是一種向往,因?yàn)槿藗兊乃枷胍庾R還停留在愚昧,溫飽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其它想法不是徒勞嗎?
母親的晚年趕上改革開放,基本的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但真正的富裕還談不上,可想而知,種植幾畝薄田能有多少收入?只是比大集體時好了許多。囤里有糧心里不慌,兜里有錢生活水平才可以得到進(jìn)一步的改善。
遺憾的是母親沒有等到這一天,她老人家在二十多年前已過世,可她的心愿在她晚輩身上實(shí)現(xiàn)了,我想:母親在天堂一定看得到,欣慰的笑容會常常掛在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