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目前任泛科學、姊妹淘、女人迷等多項網路專欄作家。在多次受傷之后,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女:“你真的愛我嗎?”
男:“愛啊,干嘛這么問?”
女:“那你愛我哪一點?”
男:“一定要說嗎?我喜歡你小小的嘴巴還有光滑的背脊,你燒的菜很好吃,喜歡小動物,和我一樣??”
女:“那如果有一天我變老變丑了呢?煮的菜不好吃了呢?甚至開始虐待小動物了呢?而且你不是喜歡胸部大的女生?”
男孩心想糟糕了,這下又沒完沒了。
為什么她老是愛問:
“你到底愛不愛我?”
“我究竟哪里比較好?”
“如果我??,你會不會就不愛我了?”
有些男孩好不容易找到女朋友,卻發現在一起比一個人的時候要擔心的事情更多,其中最令人蛋疼的就是:老是要我保證愛她,卻又一天到晚舉出那些「她不夠資格讓我愛」的證據,那我不就怎么說都不對嗎?
其實,這種人被稱為「不安全依戀者」,一方面渴望自己獲得對方全部的喜愛,但另外一方面又擔心對方的喜愛只是暫時的,所以會去找非常非常多的證據,來證明你并不愛ta。
當然,不安全依戀并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有同樣的情況(只是整體來說女性還是比男性多)。之所以和ta們相處會面臨進退兩難的情況,是因為ta們心里有一種矛盾:希望對方可以全心全意地愛自己、把所有的關心和在乎都放在自己身上;但同時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會一天到晚擔心這份愛會消失。
這兩種動力組合起來,就會變成一種奇怪的狀況:不斷和你確認,卻又始終不相信你所說的。或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ta們總是要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呢?
「三種缺乏安全感的類型」根據依戀理論,在感情里面缺乏安全感的人至少有下面三種形式:
「焦慮依戀」
希望把對方抓住,一天到晚問對方愛不愛自己,希望自己是對方的唯一,但又擔心對方有一天會離自己遠去。
「逃避依戀」
不喜歡跟別人太親近,講一些有關于情緒或感情的事情就會想要躲起來,不習慣跟別人聊內心的事情,會把工作優先,或者每段感情都很短、愛不深。
「矛盾依戀」
上面兩種類型的組合,一方面期待對方可以全心全意地愛自己、希望完全跟對方合為一體,另一方面又怕被對方傷害,所以發現自己投入太多的時候,會把對方推開。
當然,這并不是一個拍板定案的分類,
我們可能因為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而有一種內在的戀愛腳本,也有可能因為和不同的情人相處之后,有了一些調整,更有可能在 不同類型的情人面前表現出不同的依戀風格。
最常見的組合是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在一起:
一個在后面一直追,一個在前面一直跑,焦慮的人感到非常的沮喪,逃避 的人覺得很厭煩,但因為兩個人都不相信自己離開了這段關系之后還會有更好的戀愛機會,所以經常是怨偶難離。
「安于不安:你害怕的不是變好,而是改變」
“為什么明明在這個狀態里面這么痛苦,?ta們卻還是不愿意嘗試做一點改變呢?”
有一次,我在報告完個案之后問我的督導。
“你有一些壞習慣嗎?”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反而向我提問。
“有啊,像是我很愛咬指甲,有時候都把自己咬到指甲流血了。”
“那你為什么不改變呢,那不是讓你很痛苦嗎?”他說。
我突然間懂了,有些讓自己痛苦的事情,之所以會一直持續,有可能是因為習慣,也有可能是因為在那個痛苦當中,我們也獲得了一些快樂。
“所以我們心理咨詢師最重要的并不是讓ta們改變,而是讓ta們‘愿意’改變。”督導說。
這種「安于不安」的狀態,讓我想到了多年前一首非常貼切的詩,精準地描述了這種不安全依戀者的矛盾狀況。
「吊詭」
有的時候我們找東西
希望它在抽屜里
但總覺得不是這樣
拉開抽屜
確認了它的不在
當下立刻會感到空虛
同時
這使得預知的失落
獲得了一種
也許你可以說是
完整性
唯有真正的沒有
才是燦爛純粹的沒有
愛你也像是這樣
你不愛我
我是這樣想的
反復推了又敲
非常確定你真的真的不愛我
我感到腳踏實地
相當傷心
——葉青(2011)《下輩子更加決定》
「從不安里,擁抱自己」
每一次演講或是工作坊之后,都會有人問我:
“如果我是這種不安的人,該怎么辦?安全感要從哪里獲得呢?很多書都說要先開始愛自己,可是我還是常常感覺到不安和焦慮,該怎么辦?”
與其去問安全感怎么來,不如去問為什么會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如果你熟悉一些弗洛伊德、客體關系或是心理動力的理論,就會發現它們大部分都會把你現在對于生活和感情的不安歸咎于你和原生家庭爸媽相處的方式上面,你之所以會過得這么起起伏伏,很多時候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地對待。
當然,也有可能是你在戀愛的過程中被劈腿,產生了一種信念:
“如果連我最相信的人都可能背叛我,這世界上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呢?”
那該怎么辦呢?有3個可以嘗試的方法:
「被愛」
找一個可以穩定給你支持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一個安全依戀者,可能是一個老師或長輩,也可能是你的心理咨詢師。不論ta是誰,重要的是ta能夠跟你長期而穩定地維持支持的關系,只要你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關愛的,安全感就會漸漸長出來。
「愛人」
可是有些時候,找一個人愛你并不是那么容易,這時候你也可以先付出愛。可能是參加一些團體活動、公益服務,最好是可以和不同的人有連結的活動或工作,當你在這些領域發現自己是被需要的,你也可以漸漸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愛自己」
這個是很多書都在說的方法,但常常都只流于文字形式,卻沒有告訴你要怎么做。研究發現,能夠更了解自己的方法是敘說(找一個你信任的伙伴分享你的故事)、心理治療、或者書寫(你可以搜尋心理位移、自由書寫)。
當你更知道自己的不安點在哪里,嘗試和那些不安一起共處,或許那些不安還是存在的,還是沒有消失,但你卻可以選擇不再被它困住。
注:關于心理位移、自由書寫,你可能不太了解,卻想知道更多,你可以參考周志堅的《故事的療愈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和洪凱婷的《分手失落者的自由書寫經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