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頁的小書,糖葫蘆故事串一樣,每章兩三個真實人物或案例娓娓道來,相互穿插印證、角度多樣辯證有趣,還挺好看 。
全書共9章,分了兩個部分,1-5章是機遇篇,6-9章是文化傳承篇。
閱讀看來和跑步一樣,速度效率上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引言:羅塞托之謎
簡單說是意大利一個小山村羅塞托的居民,19世紀晚期大量涌入北美紐約附近定居,聚居地形成小鎮也叫羅塞托。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醫生發現,這里的人65歲以下幾乎沒有得心臟病的。因為當時心臟病是65歲以下男性的頭號殺手,平常醫生總會遇到。
哈,有點x檔案的意思。"這里沒人自殺,沒人酗酒,沒人吸毒,犯罪率也低。他們沒人領救濟金。我們甚至沒有發現任何人患上胃潰瘍。生活在這里的人大多都是自然死亡,就這么簡單。"
內科大夫斯圖爾特·沃爾夫揭開了小鎮神秘的面紗。他從營養食譜(習俗愛吃的幾樣)、基因遺傳(追溯意大利本鄉情況)、運動習慣、地理環境(周邊城鎮)等分別考查和排除,得到的結論是:社會結構和風俗文化。譬如三代同堂,長輩權威,許多互助團體,"人們經常在街上散步,有空就會坐在門廊聊天","他們建立起一種自給自足的強大社會結構,這使得他們免受現代社會的壓力。"
OK,公序良俗、古道淳風能整體提高其中個體的健康水準,扼殺一些常見疾病,有意思。
-------------------
第一章,馬太效應
優勢積累的效應,好得更好,差得更差。
但案例并非上面這句話這么簡單。加拿大冰球隊成員的出生日期有意思,大部分都是上半年一二三月的。分析原因是青少年報名按年齡分組是按1月1號作分界的。如何理解?同樣是青春發育期的少年,一月出生的當然比十二月的顯得大一些、壯一些、發育成熟一些,這點優勢在隨后幾年的訓練比賽中得到不斷加強,最后的結果是全國聯賽中大多數都是年初的月份選手。
同理,美國棒球隊也有類似情況。他們年齡分組日是7月31日,因此"美國頂級棒球隊中,出生于8月的隊員遠多于其他月份的"。英國足聯分組日是9月1日,世界青年錦標賽分組日是1月1日,等等。
專家也看到學校里同一個班,年長幾個月的智力優勢相對明顯。所以我們國家是秋天9月1日開學,可以有所準備 ~
如何抹除這種不平等呢?更細的分組。中小學可以讓1-4月出生的孩子分一個班,5-8月的分一個班,如此類推,"讓處在同一發育水平的孩子們同班學習,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代價應該是一些管理成本吧,書里沒說。
-------------------
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
介紹了眾所周知的一萬小時成天才法則。包括神童莫扎特的作曲,也是21歲才真正創作了他的經典作品,之前十年,有父親的、有其他作曲家的協助,——因而有樂評家說莫扎特算"大器晚成"。
再舉Sun的創始人之一比爾·喬伊的機遇鏈、甲殼蟲樂隊的漢堡演出歷練、比爾·蓋茨的少年經歷。又列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的75人清單,其中有14個出生年份集中在19世紀上頁的九年間。"答案顯而易見,從1860到1880年,美國經濟正步入其歷史上的轉型期。""舊時代的經濟信條被打破,新時代的規則正在形成。"
然后繼續舉電腦時代的成才案例。75年初阿爾泰8800微型電腦問世,從這個時代轉折點上逆推,這一輪IT領航者們,都是50年代中期生人。比爾喬伊,比爾蓋茨,喬布斯,斯密特及其好友團隊等等,時代的機遇。
-------------------
第三、四章:天才之憂
天才和憂是個轉折結構,縱向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劉易斯·特曼著名的天才成長追蹤實驗,橫向的是IQ超常的蘭根和奧本海默個體經歷對比。
1921年,特曼研究天才人物的人生歷程,篩選了1470個智商介于140-200的天才小學生,這些孩子被稱為特曼人。預期是這些人都將成為社會的精英砥柱,但事與愿違,大部分人只能算普通,很少有全國知名的人物,"特曼人"只不過是個有天賦的、收入還可以的群體,與"天才群體"相差遙遠。諷刺的是,當初兩個IQ不夠的淘汰者,成了諾貝爾獎得主。
克里斯托弗·蘭根是近年來美國電視智力節目"以一敵百"的明星,"大家公認的全美最聰明的人",IQ高達195,——愛因斯坦才150。來自草根破碎家庭,大學只上過一年半,大腦開發度超常的蘭根和后面曼哈頓工程的主持科學家奧本海默作了階級背景的對比。
書中引用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mberg)的術語"實踐智商/力/慧"(Practical Intelligence)。看著很像社交情商,典型如喬布斯的"現實扭曲立場"。即你說服別人或有效溝通的能力。而在這個成長技能指標上,階級背景起著很大影響。富人的孩子忙于各項活動事務,并得到父母的尊重式溝通、學著討價還價自我肯定,最終形成權利意識(a sense of entitlement)。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里奧稱之為"協同培養",相對而言,低收入家庭是"自然成長"。——個性張揚的奧本海默就是協同培養的典范,從小就被當成小大人一樣鼓勵興趣和公開演講。而窮人家的孩子,譬如蘭根,就單調乏味甚至有些緊張窘迫。當然,拉里奧也不愿意直接承認一種模式優于另一種,"家境貧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規矩,更少發牢騷,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上更有創造力,有很好的獨立性"。
所謂的階級優勢。特曼人研究結果也支持了"家庭背景"至關重要的論點。
-------------------
第五章,喬·弗洛姆的三個啟示
喬·弗洛姆是碩果僅存的世達律師事務所最初合伙人,出生于30年代初,他的三個啟示或說機遇,在本章收尾的一段(P132)作了總結:
1,他應該是個猶太人,因此被城里的老牌律師事務所以‘出身’問題拒于門外。
2,他一定生在人口出生率低谷時期,一定在紐約公立學校狀況最好的時候讀書,一定順利地開始職業生涯。
3,他的父母一定在服裝行業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父母將自主、復合、付出就有回報的理念傳遞給他們。
主觀條件也有:
他們上了一所好大學,——當然未必是頂級學校。
他在班里不必是最聰明的,但也是足夠聰明的。
~~~~~~~~~~~~
對啟示1,機遇可能來源于逆境,譬如:
許多世紀以來,歐洲統治者不允許猶太人擁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們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是通過商業和手藝營生。P120
于是猶太人以經商成功著稱于世。
而弗洛姆因為是猶太人,盡管學校很好學習不差,畢了業還是不能見容于老牌的律師公司,逼不得已和人創業,開的律師事務所盡接些大公司不愿意接的案子,如訴訟、并購等。世易時移,七八十年代以來,這類案子成了主流,人們也再不認為“惡意收購”多么“惡意”。
弗洛姆并不是克服了逆境,而是原先的逆境忽然變成了機遇。P108
~~~~~~~~~~~~
對啟示2,治亂環境、就業壓力、創業風氣等時代背景,也決定了成功的土壤。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功的可能性不來自我們自身,也不來自我們的父母,而是來自我們的時代:即我們在歷史上所處特定地點和所面臨的特定機會。
對于一個未來想做律師的人而言:20世紀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如同1955年之于軟件工程師,1835年之于企業家。P116
經濟危機、大流感,一戰二戰等,弗洛姆的父輩一代就遭殃了。
~~~~~~~~~~~~
對啟示3,作者提出了一份滿意工作的3個基本屬性:自主性、復合性和付出與回報的關聯性。
能賺多少錢并不是使我們快樂的最終源泉,使我們快樂的源泉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自我。P127
所以,
成功不是隨機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預見的、強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構成。P132
-------------------
第六章,小鎮哈倫
阿巴拉契亞模式,即窮鄉僻壤的一個叫哈倫的小鎮兩大家族世代仇殺,難以和平共處。
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差別:
游牧文明和耕種文明大相徑庭。從事耕種的農民能否活下來依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而從事游牧的牧民則更多靠自己。
農民不必擔心他們的莊稼一夜就被人全部偷走,除非盜賊有本事一個晚上就把地里所有莊稼全部收割完。但是牧民就有這樣的擔憂,實際上,他們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個生活被毀的恐懼之下。所以他們養成了好斗的性情: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對危及他們名譽的哪怕最輕微的挑戰予以最堅決反擊,—這就是“榮譽文化”的含義。
游牧文化所在的地方,榮譽感在男性那里占據存在感與自我價值的中心。P142
然后全書第二部分的主題自然流出:
文化傳承是事件背后更強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響長存。經數代傳承,即便產生文化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條件已經消失,這種文化也會一直完好無損留傳下來。文化直接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為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沒有它,我們將無法認知世界。P150
-------------------
第七章,飛機失事的族裔理論
先介紹了幾起飛機失事,有反面教訓也有正面化解掉的。
P176,“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登場。介紹了其中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維度”,和“不確定性規避”、以及“權力距離指數”(PDI:Power Distance Index)。
PDI越高,即表示當權者權威越重,如韓國;反之就是權力結構較為平坦,如美國。
大韓航空801空難為例,重要的一點就是PDI較高,機組人員都捧著機長,韓語中又敬語較多,飛機有問題還習慣性的禮貌用語含蓄表達,以致機長得不到準確的故障信息,最終釀成大禍。
-------------------
第8章,稻田與數學
講東亞,尤其是中國的孩子為啥普遍數學比白種人強,一個語言上的優勢是我們的數字音節短而干脆,人類大腦短期存儲記憶時長是兩秒,兩秒內我們讀完七八個數字并記住,而英語使用者就不行。另外,個位到十位的變化組合一目了然,英語孩子還要注意11、15的單詞不同于18、19這種簡單的組詞結構。
文化傳承方面、族裔文化方面,有點生硬的說中國南方人(珠三角稻田農民)有勤勞的傳統(從民間諺語上比較中俄,俄國人忒懶啊),一年能勞作3000小時,相對非洲的1000小時(摘一種叫蒙果果的果子)和歐洲的1200小時。
然而亞洲學生依舊視努力工作為美德。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本書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輩更加努力工作的個人和團體。比爾蓋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沉迷于電腦,比爾喬伊也一樣。甲殼蟲樂隊花了數千小時在漢堡練習演出,而弗洛姆在機會降臨之前,已經在不入流的并購訴訟生意上打拼多年。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產生的文明的精華是,通過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貧窮中尋找人生的真正價值。P208
成功在個人品質上表現為勤奮,在態度上就是堅持不懈頑強不屈,比旁人花費更多時間面對同樣問題,“一年忙到頭、吃喝不用愁”。
-------------------
第9章,瑪麗塔之幸
紐約90年代一個初中開始試驗KIPP項目,即學習東方式的起早摸黑、超時(相對而言)教學,事實也證明成功提高了升學率。
美國人1871年有個看似迷信的教育部報告,說“過度學習”會促發精神疾病,“會對個性性格與生活習慣造成最惡劣的影響.. 過度用腦無疑對健康也會造成損傷”。于是乎,美國孩子比較放任自由(暑假3個月!!),個性張揚一些。
瑪麗塔是具體案例,一個12歲女生,進了KIPP學園,早晨5:45起床,17點放學,寫作業一般到22點,23點左右睡覺。
“異類”是那些獲得特殊機遇的人,--是那些耐心等待,當機遇到來就當仁不讓的把握住的人們。P233
呃,第9章為啥不和第8章合并? 都是說數學、稻田和教育的,崇華媚中的,沒有新論點。
-------------------
尾聲,講作者家族來歷,牙買加在18、19世紀的膚色歧視現象,即由白到黑,中間混血的膚色越淺,當時越有優越感。
“異類”都是歷史和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書中介紹的天才或成功者的成就絕非石破天驚也非神秘莫測。
說到底,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什么異類。P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