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菜是一道廣東潮州地區的特色傳統特色菜式,屬于潮菜。這菜色澤碧綠如翡翠,清香味美,軟滑可口。
相傳在南宋末年,少帝趙昺一路南逃,歇息在潮州一座古廟內。由于戰亂,生活貧苦的和尚也無名貴菜肴招待少帝,只好到田地里胡亂摘了些番薯葉,經焯水后略除去苦澀味,制成湯肴奉獻給饑腸轆轆的少帝。少帝吃后稱贊不已地問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貧僧不知此菜名稱,但愿能解除皇上饑渴,重振軍威,確保大宋江山安全無恙。”少帝極為感動,便賜名“護國菜”。
史記載中國引進番薯是在明朝;那么在南宋末年,和尚能在田地里摘到番薯葉是很難成說的。但一代又一代的潮州人被“護國菜”的故事感動了,寧可信其有,故事代代流傳至今。
太極護國菜的家常做法:
1、番薯葉去藤梗只留嫩葉,清洗干凈。鍋里燒水,放幾滴油、適量鹽、一勺食堿或小蘇打(番薯葉子會變得翠綠),水燒開后放入番薯葉焯水,燙至翠綠撈起,用冷水沖洗到完全冷卻。
2、待葉子冷卻后,用刀剁爛;最好用攪拌機打成漿,沒有就省略。
3、刀子砧板洗干凈,剁雞胸肉,剁成雞蓉,越細越好;雞蓉放碗里加蛋清,攪拌均勻后加半碗水,雞蓉要在水中弄得完全散開,不然下鍋煮會結團;如果不能弄得很散,就加多一點水。
4、鍋內倒油,放番薯葉泥翻炒,加清水(雞湯更好,水量大概是吃飯用的碗的兩碗半);中火熬煮五分鐘后,下調濃稠點的生粉水,濃度調至比漿糊稀一點(做羹菜的稠度)。
5、取另一干凈的鍋,放半碗清水(雞湯),把雞蓉連同碗里的水倒進鍋里,有蟹肉切末后放入,太稀就自動減水或者開大火熬去一些水分,煮到雞蓉熟了就勾芡,濃度和番薯葉一樣。少量魚露、胡椒粉調味即可!
6、準備兩把勺子,番薯泥羹一把,雞蓉羹一把;各舀一勺慢慢地添入湯碗中勾勒出太極的樣子!
我崇尚自然原味,調味品一向下得少,家里調味品常有的只是鹽、魚露、生抽、蠔油、花生油、胡椒粉和涼拌汁,煮菜從不添加雞精或味精,喜愛重味者適量添加!當代人營養已夠豐富,平時大魚大肉,偶爾喝點清湯小羹不失為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