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有個麻煩事,
凡是進入新的階段(新的治療手段或者新的導師等等),
都被要求:自我剖析。
一、第一次接觸——完成作業
“自我剖析”的作業要求長這樣。。。。這么多的要求,有一個好處,幫我們湊夠字數。。。。。
“自我成長分析”報告要求
二、第二次接觸——用不同階段“我”的眼光看自己
又寫?有這個必要么?不是“剖析”過了么?
然而,寫完之后才會發現,跟上一次理解的“我”不一樣。
就像每個階段去看同一部內涵豐富的書或者聽同一段古典音樂一樣,因為當下的你已經不是上次的你。
回想起來,這種剖析不是作業,而是需要。
是一部小說或一部電影,按時間順序把重要事件串連起來,看看“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三、為什么需要“自我剖析”——推已及人
通過一步一步了解"自我”,體察“剖析”的角度、步驟、途徑,從而角色轉換,更好地剖析他人。
如同外科臨床醫生,”解剖“是必修課。
應用在人際交往,或者心理咨詢關系中。
四、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我什么?——自省
心理咨詢師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重要事情說三遍)
心理咨詢師可以引導來訪者自我探索,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省”能力——助人自助。
五、我可以做到“自我剖析”,就不需要找心理咨詢師了,是么?
是的。換個說法。
同一事件情緒受影響,兩周內可以自我調節,沒有泛化到其他人事物,不需要找心理咨詢師。
同一事件,想解決實質性問題,請找對應的專業人士或當事人。
同一事件,既不想找當事人解決,又內心不爽,情緒不受控。超過兩周不能自我調節,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調節情緒問題。
六、沒事我就“自我剖析",好不好?
(⊙o⊙)…額,,,,思傷脾,想太多會脾虛。。。。。。脾虛要找中醫,看診要跟領導請假,診費又很貴,存款不多,房價高漲。。。。
好,寫完,今天收工,準備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