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看到你這篇文字,媽媽流淚了。
離開無憂無慮的大學校園,走上一個職業崗位,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想,是離開一個可以躲雨的地方,從此,自己就是那個屋檐了。
我想,是終于看清了自己的普通,從此不再自命不凡,開始品嘗失敗落寞。
我想,是漸漸明白對別人多么苦口婆心,也會不被領情,良言當成耳邊風,你只能一次次地憂傷在愛而不得里。
愛學生,需要勇氣、努力、智慧;承認自己的愛而不得,更需要勇氣。
我們的職業倦怠感,源自內心的挫敗感。
很努力了,但考出來的成績并不是很好;
很盡力了,但總有一些學生上課一直在睡覺;
很真誠了,但總覺得有人在背后風言風語……
王爾德說:“挫敗,是靈魂的試煉場。”
媽媽也曾很多次挫敗,也曾很多次想要放棄,也曾有很多次黯然地坐在黑暗中,覺得自己心痛得無法呼吸。
有很多事情、很多感受,是無法訴說的,任何言語都無法安慰,因為事是自己的事,感受是自己的感受,這世界上,除非你真的同樣經歷,否則真的沒有感同身受。
那時候,支撐著我的是但丁《神曲》中的一句話:“你注定輾轉,但終究不死。”
在初讀《西游記》時,我總覺得沙僧這個人是多余的,存在感很低,沒有悟空的天賦能力,也沒有八戒的幽默搞怪。人到中年,才發現他才是最接近我們的人。
他有過極大的委屈。無心之失打碎琉璃盞,被囚流沙河;忍饑挨餓,每七天還要經受飛劍穿胸的酷刑。用生不如死形容也不為過。
他有過極長的寂寞。直到他遇到唐僧。在悟空和八戒面前,他相形見絀,又一次經歷孤獨。
成熟與孤獨是成正比的。路,自己走;事,自己扛。你雖然有媽媽一路陪伴,比別人多聽到一些過來人的經驗,但媽媽心里很清楚,你的路是自己的路,媽媽無法代替你去走。而有時候,媽媽的存在,也許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壓力。
很多年前,媽媽被別人介紹總是“某某的女兒”,我雖心里不情愿但也沒有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拋開所謂的包袱,別把這些太當回事,這事也就那樣了。剛工作那段時間,媽媽也曾非常孤獨,因為經歷了你文中所說的種種,又要面子不肯與人訴說,悶在心里沉甸甸的。
叔本華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說:“當我們對痛苦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遠。你會在拐角遇到幸福。”
親愛的兒子,對于一個教師而言,痛苦之一便是職業的倦怠感,它讓人變得孤獨、敏感、消極、沉重、無力。媽媽想告訴你,職業的倦怠感是職業的影子,緊隨其旁。當你面對陽光,發現職業的幸福感時,職業倦怠感并沒有消失,它藏到了你的身后;當你背對陽光時,你便清晰地看到它高高大大出現在你面前。
走到今天,媽媽已經習慣了與職業倦怠感相伴而行。有勇氣承認它,就有能力打老鼠一樣對待它。
馬爾克斯說:“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什么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要壓抑自己。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欲望沒有得到滿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滿足。”他的話用到教育中,也很貼切。不要因為自己發現有了職業倦怠感而沉重慌亂,告訴自己,沒關系,媽媽現在就和職業倦怠感坐在一起。
謝謝你,兒子,對媽媽不遮不掩不瞞,告訴我真實的心境。
放一首輕輕的音樂,捧一杯淡淡的咖啡,在太陽底下坐一會兒吧。
盡管自己心里想著教育是耕耘,很有可能顆粒無收,但是仍然期待著能夠有所收獲,那種落差感使得我身心俱疲,尤其是對待那些半吊子的學生,拉不動,扯不動,使得自己心很累,加重了職業倦怠感。
母親說教育是度人度己。我想她說出這樣的話來,一定也和我們一樣經歷了教育的九九八十一難,才有了今天的篤定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