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個時代,信息爆炸、知識泛濫,我們生活在無窮無盡的數據當中,當這股洪流滾滾向前,我就身處其中,就像一顆石子,完全經不起風浪,只是無奈的,更多的是不自知的,被裹挾著向前。
獨木橋上,萬馬齊喑。于我們個人來講,到底還有沒有出路,階層是否已經固化,寒門到底還能不能再出貴子?
我并不清楚。
但我聽到過的一個最好的答案,是這樣說的:關于階層是否固化,關鍵是在于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
當認知得不到升級,連最基本自律能力都沒有,又何談自由,何談未來呢?
在這樣的情形下,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我們想要進步,卻往往不得門路,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不知道該學什么,也不知道學的那些東西,是否可以轉化成自身的利益。
然后,我們便陷入了焦慮。
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矣。古人是這樣,如今就這更是如此,或者更甚。
過去,農民伯伯們,只要好好種地,就肯定有一口飯吃。可是現在呢,一個文盲,在大城市中,很可能車都不會坐。
這就是急速發展的時代,帶給我們的恐慌。
而這種恐慌,就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焦慮。而且,環境越復雜,焦慮感就越強。
02
飛快發展的時代,使得一些底層元素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動。我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①時間越來越碎片化。
現在是注意力經濟時代,每家公司、每個app,無論微信、今日頭條等等,都在爭相搶奪,大眾的注意力。現在我們動不動,就會拿出手機,刷個微信、微博,看眼知乎什么的,我們很難拿出一整塊的時間。
②學習,越來越是一件長久的事,甚至是終身的事
時代變化太快,看一看手機、電腦這些硬件的更新速度,看一看VR、3D打印、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技術的迭代速度。我們不難發現,當一件事物,你還沒有看懂,沒有看明白的時候,下一個浪潮又已經滾滾而來。從而,要想保障自己的競爭力,就不得不不斷地學習。
③學習的跨界、整合
幾百年前,你看達芬奇、牛頓這些牛人,又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又懂數學,還懂物理等等,被稱為博物學家。這是因為那時候的知識總量比較少。隨后,工業革命以后,知識開始爆炸性發展,先人們開始分科,你學物理,我學化學,這樣不用每個人什么都懂,我們分工明確。
可是,如今你會發現,那些真正的創新空間,都是在那些中間地帶。
《財新》雜志的總編輯王爍老師,就提出過這么一個觀點:過去的學者,是知識的農耕民族。自已有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就可以了。但是,如今這個時代,逼得我們必須成為知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就像哪里遷徙。隨著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知識的原野上,憑著旺盛的好奇心,四處奔跑。
他還提出一個另類的“二八定律”,就是說:進入一個新領域,用20%的時間,去了解80%的知識,然后轉場,進入下一個領域。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學習不求甚解。
可是,創新,不正是來自這些不同門類的知識的碰撞嘛?
03
那,我們這一代人,要如何學習?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說。
①人格
上學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發現我們那些專業教材,往往都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版本。這樣的話,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按照書本上的標準,去學習專業技術,去理解國家政策,那畢業后是不是能夠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呢?
過去,知識的迭代速度很慢,那時候學習,書本就是最好的工具。
但是現在不一樣,知識的更新太快,我們要回到人格這個學習對象上。就比如現在在網上,聽音頻就比讀他的書,要容易接受一些;看視頻就比聽音頻,更容易接收那些知識。如果能夠親身接觸,那結果自然更好。
所以,一定要盡可能的接近那些牛人,在精神上、在物理上去接近。在行、分答、知乎live等等,這些都是很好地途徑。這樣的學習效率更高,可以少走彎路。
牛人,他們是知識的載體。如果知識是一頓美食的話,閉門造車,自己學習的話,就相當于自己買菜。自己洗菜做菜這些過程;而那些牛人,早已經把各種調料搭配和融合好,就等我們享用了。跟他們學,自然更省時間。
②概念
知識的產生,就是濃縮、沉淀成一個個的概念。
我們學習的話,就像是蓋房子。首先搭起一個框架,先把房子的承重墻、梁立起來,使這個整體立得住,然后才是那些剩下的墻、窗戶啊什么的,慢慢的往里填充東西。
而這些框架,就是一門學科中的概念,后面那些用法、定律啥的,就是后來往里慢慢填充的東西。當我們把這個框架搭起來后,就相當于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之后近來其他東西,我就自然的知道,哪些東西,應該往哪里放。
這兩年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有意思的概念,是從羅胖那里聽說的,叫做“互訓”,就是互相馴化。給你舉個例子,你說到底是人馴化了狗呢,還是狗馴化了人呢?
剛開始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心里想,這不廢話嘛,當然是人馴化了狗啊,你說是狗馴化了人,它也得有那個能力啊。
但是,之后,我聽到了這么一個答案,就讓我變得不是那么肯定了。
據說狗的祖先是狼,那時候的人們也不像如今這樣,那時候的人們,圈養了一群雞、羊之類的牲畜,可是要經常防范狼的襲擊。因為到了冬天,這些狼很難找到食物,所以經常會來人聚集的地方,偷一些牲畜。
之后,有一部分狼,選擇了主動靠近人類,過了一段時候后,人們見這只狼,并不攻擊自己的地盤,也不獵取圈養的牲畜,慢慢的對其產生了一部分信任。于是,人們會把那些吃不了的東西,比如骨頭扔給這些狼。再然后呢,這些狼在得到食物后,就更賣力了,在其他狼襲擊的時候,會大聲的叫,來警醒人們。之后,人們發現,這些狼不僅可以給自己看家護院,還會承擔一些打掃的任務-吃屎,就更加的信任了。
你看這樣的話,是狗主動選擇了靠近人類,再看如今,人們又得遛狗,還得給它鏟屎,你說這樣,到底是誰馴化了誰呢?
你看,這就是“互訓”這個概念。
掌握知識的本質,就是掌握概念。
③連接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慨。讀了不少書,看的時候心情澎湃,之后把書合上,啥也沒記住,咋辦?
缺的就是這兩個字-連接。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自己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內而外長大。
我們不能記住這些新知識,一定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套知識體系,沒有把新知識和自己已有的老知識連接起來、縫合起來。
就比如上面我們講的那個概念“互訓”,今天我這么說出來,他完全就是一個孤立的點,我們并不知道要把他放在哪里。
但是你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與人的交往當中,是不是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呢?在工作中,你得目的就是要把領導的能力凈化掉,比如我是一個助理,我就會把雇主所有的事情,訂票啊什么的亂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搞定。這樣,逐漸地,雇主這種處理雜事的能力,就被凈化掉了,也就離不開我了。這就是“互訓”。
還有,恰巧昨天一朋友,問我什么是區塊鏈。我本身也不是特懂,就簡單的說了說,然后他說,這去中心化、多人記賬,是不是就相當于貸款中的擔保問題?過去是一個人擔保,這種技術就是很多人擔保。
你看,這就是我們在接觸一個新概念的時候,就會把這個新概念,往自己的已有知識上去套。這就是連接,亦或者說是縫合。
④碎片
學習,就應該系統化的學習,這是很多人的想法,以前我也是這樣想。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在如今這個時代,碎片化時間的情形下,這種系統化的學習,已經變得不是很現實。
我們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大堆的碎片時間怎么辦?不用于學習,難道要用來打游戲嘛?所以,碎片化時間已經成了我們一個基本的認識,那我們這一代人,就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這是必須的。
其實,知識的產生過程,也是碎片得來的。一開始的時候,它僅僅是一個想法、假設,然后被人們實踐驗證,然后在慢慢地填充。就像蘇格拉底、孔子,這兩位大思想家,他們的思想不也是他們和弟子的對話,不也很碎片嘛?
在舉一個例子,是和菜頭在一篇文章中說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中年人突然發愿,想要學習計算機,原來一點基礎也沒有。于是買來大量的書,什么從入門到精通、各種經典教材,學了個遍。可是,學完之后就困惑了,我怎么還是編不出一個程序呢?對呀,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怎么能夠用少年學習的那種方式呢?那是專門為了應對考試的。
那一個成年人應該怎么學習呢?
先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立定一個目標,比如說編寫一個博客程序,然后就動手干了。那肯定干不下去,再去查書,書上查不到就去問人,這兒學個方法,那兒學個竅門,一點一點的往前拱。要是還拱不下去怎么辦?干脆就到網上下載一些成熟的模塊,說白了就是抄,往自己的體系上去拼,然后一點一點的調試,就這樣,雖然最后結果不見得能用,但是你畢竟學會了編程,你看這不就是碎片化的學習嘛?
⑤目標
優秀的人自有其優秀的道理。他們的世界中,大概有三個詞:目標-方法-行動。
而我們普羅大眾的世界中,也有三個詞:立場、想法、意見。
立場、想法、意見這些東西,在我們腦子中可以存一堆,相反的意見也可以并存,可是我并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在這個立場上好像是這個對,在那個立場上好像又是那個對。這就很糾結了。
我原來也僅僅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想到就要做到。但今天學到,說如果僅僅理解到這個層次實在太低了。準確來講應該是,按照你行動的方式去思考。
比如說,應不應該對母親好?當然應該。應不應該對老婆好?當然應該。
好,這就是兩個意見。那兩個意見什么時候才能變成行動呢?就是面對選擇的時候。
中國人最典型的那個場景:當你媽和你老婆同時掉河里,你先救誰?在那個場景沒有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行動是逼著讓自己的想法、意見和知識最終變成你唯一的方法。
同樣還是和菜頭,在他的專欄中說了這么一段話:
不計任何成敗利鈍進行研究,那是學者的事情,而我們都不是學者,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
作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們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動手,也不可能等我們找尋到最優方案才執行。
我們就像是在一個漆黑沙灘上的士兵,偶爾有個照明彈劃過,照亮海灘一角就要立即射擊。手里有槍用槍,有彈弓用彈弓,什么都沒有的話,那就撒沙子。
這句是羅胖說的:
立定目標,然后隨時扣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04
好了,總結一下。
學習,最好就是直接跟牛人學習。
進入一個新領域后,確定下目標,做出選擇。
然后掌握一些關鍵的概念點,搭建起整個框架,然后在通過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一步步地把輸入的東西,縫合起來、鏈接起來。
最后,再說一下游牧民族式的學習方式,有三個最核心的認知:
a:不要迷信什么系統學習
b:不要迷信什么一攬子解決方案和萬能鑰匙。
c:不要迷信什么信息輸入,重要的是信息輸出。
無論是什么書、什么課程,如果你只是看了、聽了,把自己浸泡在信息流里,是沒有用的。更重要不是信息輸入,而是信息輸出,是行動,是根據自己當下的問題去不斷試錯。
That's all.
tips:
嗯,在這里解釋一下,在這個【認知升級】文集中,這些文章,都是我的學習筆記。是我學到某個知識點、了解某個概念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了這些筆記。當然,有些地方當我認為,我并不能更好的理解時,不可避免的我會引用書中、文章內的原話。
當然,這所有的文字,都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對,也可能錯。但我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判斷力。
我僅僅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或許能夠為你,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角度,那,我將不勝榮幸!
往期文章:
我是柳江南
這是堅持寫作的第52篇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