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里還是賠了?簡單分散化
你把雞蛋放在了不同的籃子里,可是籃子卻在同一輛車上。
資本配置:資金如何在大類資產中進行配置,如多少比例存銀行/多少比例投資債券/多少比例買股票等;
資產選擇:對于某一類資產,例如股票,買哪些具體的股票。
只要投資,就會用到這兩個詞,所有的投資都面臨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這兩步。
加里·布林森:資本配置,即資金如何在股票/債券/銀行存款等大類資產中配置,對總收益的影響超過90%。
錯誤的“1/n法則”
在170個大型企業年金的投資計劃中,投資者只是對每種可供選擇的投資各投資1/n,而不論所提供的投資是什么。
無論給出的可選擇品種是什么,理性投資者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且偏好不會發生改變。
每個人的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取決于三個變量:資產的收益,資產的風險和自己的風險偏好。
每個人都有確定的風險偏好,所以對每個人來說,最優資本配置是確定的。
如果想克服資本配置上的非理性,今后就不應該多花時間在資產選擇上,也就是仔細挑選哪幾只股票上,因為你選來選去,對你收益的影響有限,你應該多花時間仔細思考在大類資產的資本配置比例,這會極大改善你的投資收益。
來回倒騰為什么不如不動?過度交易理論
金融市場上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多,機構投資者虧損少。
”換手率“也叫”周轉率“,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
個人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
相對于理性的交易頻率來看,投資者交易過度了,這就是過度交易理論。
對于投資者過度交易的行為金融學解釋:
投資者相信他們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進行交易了。而實際上,這些信息不足以支撐任何交易。過度自信程度更高的投資者交易會更頻繁,但由于交易成本存在,就會使的收益更差。
什么人跟個容易過度交易?
過度自信的人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更容易沖動地買入或賣出,造成交易頻率過高。
如果一家公司的投資者結構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則過度交易導致的交易量或者換手率會特別高。
交易方式會影響交易頻率,更方便的交易方式會使交易變得更加頻繁。
經驗越豐富的人,過度自信程度越嚴重。
投資者由于關注絕對收益,很少考慮交易成本,容易導致投資受損,這是投資者區別于理性人的普遍現象,造成它的原因是過度自信。
賣出盈利的還是虧損的?賣出行為偏差
投資者更傾向于賣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賣出虧損的股票。
處置效應:投資者不愿意以低于購買價格出售資產的現象。——售贏持虧
投資者為什么傾向于出售虧損的股票:
人在收益和損失區域的風險偏好不同。盈利時,投資者討厭風險,所以希望落袋為安;虧損時,投資者偏好風險,希望放手一搏。
基金拆分:投資者會受到名義價格幻覺的影響,會大量申購這種拆分后變得“便宜”的基金。
處置效應本質上是由決策參考點導致的,由于存在參考點,人會不自覺地在盈利和虧損的感知區域進行決策。而盈利和損失區域的風險偏好不同,就會導致“售贏而持虧”的賣出決策。
投資應該“向前看”,不能“向回看”。
出售行為應該與成本參考點及相應的盈利或虧損無關,而應該向未來看,選擇那個為來預期收益最低的。
售贏持虧很可能導致投資者在牛市賺不到頭,而在熊市卻一虧到底。
漲停敢死隊怎么賺錢的?買入行為偏差
第一種買入行為偏差:追漲
追漲殺跌本質上錯在了這種決策在“往回看”,總以為歷史會重演,漲的還會再漲。
“漲停敢死隊”的追漲殺跌是有意識的,而普通投資者是無意識的,這就會導致交易節點不對。
機構的行為金融交易策略——預測別人的錯誤,并且利用他們的錯誤盈利。
第二種買入行為偏差:有限關注
投資者買入股票,只是在那些引起“關注”的股票中進行選擇。
有限關注理論:只要是引起關注的事件,都會引發買入。
以下三種情況容易引起投資者關注:
一/交易量增加,對股票來說,就是股票放量。放量,指交易量突然大幅增加,放量的股票會引起關注,因為投資者會覺得股票中可能隱含某種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從而吸引買入。
二/有新信息發布。例如公司發布財務報表,上新聞頭條等。但實際上,根據已經發布的信息再做交易已經晚了。
三/有極端歷史收益。例如昨天漲停或跌停。
行為金融交易策略主要運作原理:一部分投資者要犯錯,而另一部分理性人或者機構,利用這種錯誤來盈利。
第三種買入行為偏差:傾向于重復做同一只股票
買入曾經賣出過的股票,特別是這種股票在上一次賣出時是盈利的。
第四種買入行為偏差:攤薄成本偏好。
攤薄成本,指買入已經持有的股票,特別是當這種股票價格下跌時會補倉,在心理上就會感覺成本不斷降低。
追逐熱點投資對不對?羊群效應
你的行為為何以及如何受他人的影響。
幾乎每一次金融市場的巨大崩潰都時來自于群體心理的崩潰。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當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體中被統一了以后,心理群體的智商就會低于單個個體理性人的智商。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非理性行為不是隨機的,而是會發生系統性偏差。當出現極端事件時,比如市場大跌,并不是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會有很多買入來糾正向下的價格偏差。實際上在恐慌情緒下,大跌的市場往往會發生相互踩踏,競相出售,使得價格進一步偏離,甚至發生崩盤。
羊群行為:放棄自己的判斷,追隨大眾的決策。
信息瀑布:指的是你用別人的決策直接代替自己的決策,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觀點。
板塊輪動與經濟周期或基本面沒有太多關系,更多的是投資者行為聚集而形成的。
概念股炒作很多是沒有基本面支撐的。
“羊群效應”產生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師,媒體,投資機構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誘使投資者成為“羊群”。
“羊群效應”將推高短期股價,對高管減持,公司資本運作有利。
投資者會被所謂的市場熱點所吸引,從而成為“羊群”之一,其心理原因是被高收益但低概率的事件所吸引。
大盤可以預測嗎?大盤可預測理論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給了三個人,尤金·法馬,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席勒。法馬和席勒都因為“可預測性”而獲獎,但他們代表的觀點完全對立的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
《非理性繁榮》:大盤可預測理論的集結。
大盤為何可預測。
你現在愿意用多少錢買股票,等該等于股票未來所有股息的貼現值。
市盈率是股票的市場價格與每股收益的比值。
從歷史數據看,市盈率一般會穩定在一個區間,在美國,這個區間大致為1220倍,在中國,這個區間大致為1540倍。歷史上,市盈率每當碰到頂點是,一般都會伴隨著危機事件。
大盤可預測的心理原因:高于正常水平的市盈率P/E其實是由投資者的情緒所導致的,投資者錯誤地將企業過去的盈利增長外推到未來所致。
無論如何你都應該買點股票:股權溢價之謎和戰略資產配置
無論如何,你都應該配置一些股票。
股權溢價之謎:
資產定價的基本原理:資產的收益等于風險乘以風險厭惡系數。
股票非參與之謎
戰略性資產配置是可能的。股權資產有超常溢價但風險不高,所以無論你的風險偏好如何,你都應該在資產配置中考慮配置一些股票。
堅持長期投資會有較好回報,這也是機構投資者在進行長期投資時不太重視擇時的原因。
怎樣解讀放量?價量關系理論1:Miller假說
股票交易行情的主界面就是由價格與交易量構成的,投資決策時它們的關系就特別重要。
傳統金融學認為價格是價值的體現,均衡價格不會受交易量影響,所以并不研究“交易量”這個問題,而平時你的感覺和經驗又得不到驗證。
米勒假說:價量關系的經典理論。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資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則意見分歧越大。
米勒假說認為,均衡的時候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價格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米勒假說的前提條件:1.投資者具有意見分歧,2.市場具有賣空約束。
賣空一般發生在預測股價下跌時,這樣就能夠通過賣高低買獲利。在賣空有約束的條件下,股票將由出價最高的樂觀者得。
米勒假說的兩個推論:1.投資者意見分歧越大, 股價高估越嚴重;2.越是難賣空,股價高估就越嚴重。
米勒假說:股價有泡沫是常態。
越是放量,也就是交易量越大的股票,你越需要警惕泡沫的存在。
你還應該注意那些賣空特別困難,比如無法賣空或流動性缺乏的市場和證券。在賣空有限制的情況下,如果還存在放量,則股價泡沫會特別嚴重。
利好出盡是利空:謠言起則買,新聞其則賣:如果一件事情還在傳聞階段,則買入,如果已經落實且發布消息了,則應該賣出。
投資者對公司的盈余公告最為關注,在公告發布之前,大家競相競猜,換句話說,傳聞投資者的意見分歧達到最大,股價被極度高估;隨著公告發布,謠言變成新聞,投資者的意見分歧迅速消失,股價回落。【本質在于投資者意見分歧,而非股價本身的價值】
從哪些具體數據看出投資者的意見分歧程度:公司收入波動 / 股票收益波動 / 分析師預測差異 / 被股票研究數據庫收錄的時間長短 / 換手率(交易量除以流動股)。
換手率是最為穩健且簡單的度量投資者意見分歧的指標。也就是說,當換手率下降之前,你可以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你則應該果斷賣出。
投資者意見分歧的原因——投資者情緒
賣空限制越嚴重,價量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越明顯。
你參與了股票市場的擊鼓傳花?價量關系理論2:博傻理論
傳統金融學教人們堅守長期價值投資。但在真實市場中,大多數投資者還是偏愛短期。這個現象就可以用博傻理論來解釋。
博傻理論(更大的傻瓜):博傻理論關于價量關系的結論比米勒假說更加激進,認為在均衡的時候價格會超過所有人的預期,包括樂觀者的預期。在他看來,短期越是頻繁交易,資產價格越高。
博傻理論的關鍵在于短期交易,要快速將手中的股票轉讓出去,股價在快速換手中,價格有不斷提升的預期。只要那朵花別落在自己手上,就有可能通過高速換手從更傻的那個人那里獲得收益。
在博傻中,如果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始終將股票拿在自己手中堅持到長期,股價最終回落,那可就真成了“傻瓜”了。
判斷擊鼓傳花:1.交易要快;2.交易量要大。
對整個金融市場來說,擊鼓傳花式的快速交易行為,并沒有任何好處。
金融市場的主要功能是為實體經濟進行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的,然而,投資者熱衷于快速交易,資金從一個人的口袋轉移到另一個人的口袋,卻并沒有注入到實體經濟中。
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市場來說,是非常不好的;但對于個人來說的意義在于,要充分意識到長期持有的風險,不可盲目照搬價值投資理念。也要盡量避免放量的股票,因為股價高估可能更嚴重。
行為金融交易策略如何盈利?利用人們的錯誤
怎么用行為金融學理論制定交易策略。
一流的行為金融學的學者們都會利用學術假期沖進投資市場去做顧問,或者開自己的投資公司。
想用行為金融學策略盈利,靠的就是用理論來指導投資實踐。這里的理論不是道理,而是利用心理學原理,通過大量的市場數據構建出來的交易策略。
傳統金融學認為不可能有持續戰勝市場的交易策略;而行為金融學則認為有效的交易策略能夠打敗市場,獲得超額收益。
行為金融學策略獲益的根本原因是根據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來構建自己的交易策略。
行為金融學獲益的三個條件:
1.投資者要犯錯;
2.需要做與犯錯的投資者相反方向的操作;別人都買入的,大家都喜歡的品種,就會讓價格高估,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中就應該賣出這個品種;被人都賣出的,大家都不喜歡的品種,就會讓價格低估,在策略中就應該買入這個品種。
3.從長遠來看,價格需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斂;
行為交易策略的兩大優勢:
1.節約成本;
2.人為干預少;這種交易策略說到底是找到價格約價值相偏離的證券,并反向投資,每個組合策略都要花費很長時間建立自己的模型,但模型一旦確定,就不會隨意調整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它利用人的行為偏差來建立模型,同時又限制了自己的行為偏差,不容易交易受損。
沒有一種交易策略可以一直有效,都只是在一點時間內有效,短則幾個月,長達十幾年。
當九的交易策略失效了,新的交易策略如何迭代,除了研發新的可以盈利的因子外,還有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將原來單獨的盈利因子復合起來使用。
美國市場又90%都是機構投資者,行為相對理性,犯錯的可能性少;而中國市場80%以上都是個人投資者,各種投資者行為偏差在中國市場都有很充分的體現。
為何會有免費的午餐?行為組合策略原理
傳統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收益一定來源于風險。所以,想要提高收益,只能把風險拉高。但是行為金融學通過構建交易策略打破了這種法則。
行為金融策略的本質在于,可以找到一些方式,使得你在沒有增加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盈利。
異象:指的就是違背傳統金融學風險-收益對應原理的異常現象。
如何檢驗異象因子?
1.把市場上的所有股票進行排序。
按照機構觀察到的能夠獲取超額收益的“特征”來排序。
2.把排好序的股票分成十等分。
3.構建對沖組合。
買入覺得低估的,即未來收益好的那個等分組,賣空覺得高估的,即未來收益差的那個等分組。--對抗系統性風險。
4.檢查組合風險。
看以這個“特征”排序而構建的對沖組合,買入端和賣出端收益上的差異,是不是因為風險產生的。如果不是因為風險而產生的收益,那這些機構找到的這個“特征”就是“真異象”。就可以用它來持續地投資盈利。
通過一買一賣,也就是套利,規避了系統性風險;通過買和賣一組而不是一只,規避了非系統性風險,這樣整個組合既沒有系統性風險又沒有非系統性風險,總風險很小。
買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股票?規模溢價和價值溢價
最經典的兩種組合策略——規模策略和價值策略
這兩種策略不用承擔風險,就能獲得收益,是最早發現,在實務中最常用,也是在理論界影響最大的兩種交易策略。
規模溢價:小盤股異象:1981年,金融學家本茲首先發現了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總是比大公司股票的收益高這個異常現象。
傳統金融學認為買股票最好的配置是隨機的,就是市場上所有股票都買一點,這樣風險最分散化,收益最優。
規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確實會不一樣,這就是著名的“規模效應”,也是金融市場發現的最早的收益異象。
便宜是個相對概念,相對的是股票的基本面,所以,100元的股票與50元的股票是無法比較哪個更便宜的。而市盈率是市價與每股收益的比率,所以10倍市盈率的股票比20倍市盈率的股票便宜。
小盤股溢價,歸根結底是因為投資者錯誤估計了小盤股的價值,不喜歡這種類型的股票。在美國,投資者結構以機構為主,小盤股的流動性不夠,只有一些封閉式基金會愿意持有小盤股,大型機構不太會持有流動性較差,業績較差的小盤股,這就是造成小盤股的溢價現象。
價值股溢價,也是相似的原因,價值股,表現為市盈率或凈市盈率較低的股票,也就是成長性不太好的那些股票。
投資者往往會追逐成長股,所以會低估價值股。例如同等情況下,一家好公司值20元,一家差公司值10元,好公司比差公司的業績好,所以價值更高。投資者都會追捧好公司的股票,造成好公司的股價可能已經超過30元,而差公司則無人問津,很可能股價已經跌至5元了。
價值投資策略的思路是買差公司價值股,因為它的價格被低估,未來等到價格向價值收斂,價值股將能取得更高收益。
行為金融策略成功的基本原理是反向操作——買入別人都不喜歡的,賣空別人都喜歡的。
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太一樣,因為中國投資市場以散戶為主,投資者對大小盤股的偏好與美國不同,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就曾說過,中國的投資者喜歡炒新/炒小/炒差,其中,炒小就是指炒作小盤股。所以,小盤股策略在中國很可能效果不好,但價值策略卻很適用,因為環境是一樣的。
策略的制勝原理是,這些“特征”被投資者所低估,所以,利用大眾心理造成的資產定價錯誤反向操作,就可以獲得盈利。
價值股:便宜股。
成長股:價值股的反面,昂貴/或市盈率高的股票。
市盈率:市價與這家公司基本面每股收益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