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的時候,記得通知我一聲,那說明你要被提升了。”
這句職場經典話語出自于2006年上映的《穿普拉達的女王》,時至今日,這部電影仍被奉為“步入職場必看電影”。
初入職場的“小白”安迪,本想做一名記者,卻意外的成為了“時尚女魔頭”馬琳達的助理,從此開啟了為米蘭達做牛做馬的痛苦生活。
她也曾委屈、抱怨,毫不講理的上司、與她格格不入的公司的時尚環境、同事的取笑和刁難……
但好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好的結局:安迪最終辭去在時尚雜志公司的工作,找到自己最初的夢想,在《紐約鏡報》成為了一名記者。
“小白”努力奮斗終成功。
有人從這部影片中找到慰藉;有人從這部電影學會職場技巧;有人從影片中看見了怎樣才能不忘初心......
但當我第三次看完這部影片,我有了和之前不一樣的看法,這部影片在告訴我們——“ 選擇即代價 ”。
01 安迪:選擇踏入時尚圈的代價
在沒有成為米蘭達助理之前,安迪是一名想要成為優秀記者的法學生,穿著樸素,有非常愛她的男朋友和兩個死黨。
成為米蘭達的助理后,米蘭達對她的百般刁難,深受委屈的安迪找到前輩哭訴。
前輩點醒了她:“你根本沒有努力,你在抱怨,在這里更多的人是熱愛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
是的,自認為不適合時尚圈的安迪,只是把這項工作當成一個任務去完成,她只是為了在這里工作一年來完成自己當年的夢想。
每個可以聽懂話的人,都可以去做這些事情,那你憑什么是留下來的那一個,一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既然選擇了,就應該竭盡全力。
在前輩的提醒下,安迪開始正視這份工作,進行了一次從外觀到內在的大改變。
重新設計的外形引來了同事的驚嘆,也引起了米蘭達的關注——孺子可教。
獲得米蘭達信任的她,開始接受重任。
然而,安迪的男友和死黨們卻并不太能接受這樣一個“不一樣”的安迪。
安迪的穿著越來越時尚,聊天時不時從嘴里蹦出設計師的名字,永遠有接不完的電話……
盡管安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維系他們原來的圈子,但矛盾和沖突還是不可避免。
參加時裝周的行程,讓安迪錯過了男朋友的生日,隨后不得不的去巴黎時裝周又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安迪選擇了時尚雜志社的助理,雖不是真心所愛,但她愿意努力嘗試適應這里的生活節奏,心理上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身體上努力克服這樣的工作強度……
這些,都是安迪選擇來到時尚雜志社的代價。
02 米蘭達:選擇心中所愛的代價
米蘭達身為“時尚女魔頭”,尖酸刻薄,吹毛求疵。
“我對你無能的細節沒興趣。”但代表魔頭的米蘭達做到了頂尖的“專業”。
她的時尚品味永遠代表了這一年全球的風向;她的一句話就能決定行業內無數設計師的生死;她可以成為巴黎時裝周從始至終的焦點……
她熱愛時尚,所以她選擇將一切都奉獻給時尚。
而代價就是:她完全失敗的婚姻和家庭。
如果深究電影情節,她付出的代價遠不止家庭:
為了保全自己出賣了手下衷心耿耿的大將,她付出的代價是道德;所有人在尊重她的同時又都怕她恨她,她付出的代價是修養。
像是一個詛咒,卻也是血淋淋的事實。
熬過漫長黑夜,米蘭達還是那個毒舌至極的女魔頭,那些因為選擇而承受的脆弱與不堪,都被默默埋在心里。
米蘭達有錯嗎?在我看來沒有。
她只是選擇在自己的職責上做到了完美,她的個人生活再怎樣不堪,她的手段再冷血無情,在業內仍能受到永恒的尊重。
這是米蘭達選擇背后的代價。
03 做選擇,對付出的代價有所準備
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好結局。
安迪最終選擇將與米蘭達聯絡的手機扔進水里,穿回自己平時愛穿的樸素衣服,挽回了男友和朋友。
堅持自己的初心,成為了一名記者。
米蘭達保住了自己的位置,繼續在時尚界叱詫風云。
已經是不同工作的兩人在紐約街頭重逢,相視一笑。影片結束。
我想,這部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做一個選擇,并做好對這個選擇付出代價的準備。
回到現實,我們可能是做了錯誤的選擇,走了很多彎路但仍未忘記心中摯愛的安迪;
也可能是為了心中所愛放棄許多的米蘭達。
我們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
正確的,“ 代價 ” 的另一個名字是 “ 收獲 ” ,
錯誤的,“ 代價 ” 的另一個名字是 “ 教訓 ” 。
很多情況下,選擇是必須要做的,而代價也是必須要承擔的。
只是,不要讓選擇迷失你原來的方向,它們只是路牌,而不是導航。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炭燒鑰匙,慢七秒:堅信文字的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