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膽小如鼠》
作者:余華
把快樂留給自己,把悲傷留給讀者,可就是這樣的余華老師,卻在書里坦言道:“我曾是千千萬萬個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個,這本書是我們共同的自傳。”
他直到32多歲,才開始寫這本自傳。在此之前,他一直沒有勇氣凝視那個敏感、怯懦、自卑的自己。
初發表時,曾被他命名為《我的故事》,后來才更名這個《我膽小如鼠》。
他也在采訪中直接承認,“這本書寫的就是我膽小如鼠,就是我的故事。”
直到他寫完這本書,才敢于承認當初的膽小和懦弱,也完成了自我救贖,走向了松弛和豁達。
在此之前,他一直沒有勇氣凝視那個敏感、怯懦、自卑的自己。
他深知正是這些敏感、怯懦、自卑,導致了他種種對世界的懷疑,導致他內心始終縈繞著的不安、緊張、惶恐……
也讓他一次次地感到,“長大就是死里逃生。”
書中以他自己的原型塑造了一個敏感、怯懦、自卑的主人公楊高。諧音“羊羔”,就能想象到一個懦弱的形象。
小時候,父親就對他說:“楊高,你去什么地方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到河邊去玩,不能爬到樹上去玩。你要是掉進了河里,你就會淹死;你要是從樹上掉下來,你就會摔死。”
在學校,老師用他作比喻,因為怕鵝而生動的詮釋了什么叫“膽小如鼠”。
所以他不敢下水,也不敢爬樹,在學校被老師看不起,被同學嘲笑欺負,連女生都敢欺負他,而他也心甘情愿被人欺負,從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工作后,他因為太老實,工作被人頂替,工作干得再努力再好,但是漲工資沒有他,分房子也沒有他。
而他的同學呂前進,上班摸魚,天天睡大覺,卻好處一樣沒落下。工資漲了,新房分了。
這難道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寫照嗎?
老實的人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但是功勞經常都不是自己的,反倒是跟著領導后面走,會說好話的人,什么都能得到。
讀著這本書,仿佛也看到了曾經那個膽小如鼠,膽小怯懦的自己。
敏感,膽怯,只想蜷縮在自己的世界,害怕面對外面的一切非議。
我從小就很敏感,什么事都靠自己,因為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所以從來都是循規蹈矩,也不會去招惹任何是非。
可有時明明只想本本分分地生活,卻還是招來別人無端的挑釁。你越是老實,別人越會欺負你。
書中讀到楊高的父親最后開著卡車,撞向拖拉機,和那些欺負他的人拼命的時候,我就在想,別欺負老實人。
在別人眼中,父親是個很膽小的人,因為從來不敢對別人發脾氣,就是高聲說話的時候都沒有,而別人可以把手指伸到父親的鼻尖上,抓住胸口的衣服破口大罵,而父親總是一句話都不說。
父親見誰都會笑,對乞丐也很好,不抽煙不喝酒,從沒罵過母親,也沒罵過我,但是他會在卡車在路上狂奔的時候,對著外面橫穿馬路的人吼。
父親真的是膽小嗎?我想不是的,他知道和有些人沒必要爭吵,也知道如何去對別人友好,如何愛自己的家人。
老實人之所以老實,只是因為沒有觸及到他的底線,每個人都有逆鱗,觸及到的時候,再膽小的人也會拼命。
而結果也正是如此,當一群人無休止地羞辱父親的時候,他用生命維護了最后的尊嚴。
我記得唯一的一次打架,還是小學的時候,具體因為什么事早已經忘了,但肯定是被欺負的狠了。
明知打不過,也就閉著眼睛跟欺負自己的那個人打了一架,結果打了個兩敗俱傷,他抓花了我的臉,我也把他抓花了。
自從打完這一架以后,也不再欺負我,而我也不再去怕他了。
但是當越來越懂事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有那股勁了,每次總想著息事寧人來對待。
也許是我想得太多,每次我都會想著,打回來又怎么樣,事情鬧大了,會怎么收場,所以事情不大,就想著算了。
好幾次被欺負了后,朋友說幫我把面子找回來,然后都被我自己給推脫了。
有時又會因為這個決定而感到自己太懦弱,太膽小。
一直到現在,別人給我最大的標簽,依舊是:你太老實了。
我也只能一笑而過。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也不曾后悔當初所做的決定,因為有些人沒必要那么認真地對待,都只是人生過客而已。
選擇忽視就是最好的回答。
膽小的人不是弱者,只是在用更安靜的方式在發光。
膽小的人也不是真的膽小,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善良。
說實話,看余華其他的作品,都沒有這篇小說給我的觸動大。
因為這就是我的經歷。
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在恐懼面前依然選擇前行,是即使知道自己膽小如鼠,也愿意為了心中的那份光,勇敢地邁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