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切菜,在一旁做作業的侄女說:“姑姑,你要是離奶奶家近就好了,這樣下雨天沒事就可以到這里來吃飯了。”
我說:“是的,然后到這里自己做飯。”
隨后,我倆哈哈大笑。
像往年一樣,今年的年休假我還是選擇回娘家。
昨天,剛把花生從地里拔回家,今天下大雨沒法下地干活,正好有時間來記錄下我的原生家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別人家的孩子
在我小的時候,用現在的話來說,我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還懂事。
成績嘛,其實沒有什么好說的。無非是在小學的前兩年,成績比周圍的同學略微高一點。
之所以被鄰居街坊夸贊,最主要的不是成績,而是因為我比較能干。
洗衣、做飯、拔草、割麥子。當其他同齡孩子在跳繩、踢毽子、捉迷藏的時候,我在做這些。
不知道是那時候的自己早慧懂得體貼父母,還是自己畏懼父母的權威,不得不去做,反正,這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習慣,也變成了我在其他人眼里的標簽。
所以,每次在我洗完一繩子的衣服,或者在地里割麥子的時候,總會得到路過的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夸贊:“你看人家***多懂事”。
然后,他們還不忘埋怨自家孩子一句只“知道玩” 之類的話。
開始的時候,我會覺得不好意思。后來,也就習慣了。習慣了別人不痛不癢的夸獎,習慣了農家孩子的日常。
快樂嗎?沒覺得。
苦嗎?好像也沒有。
如同適應現在的生活一樣,知道自己在一路向前奔,所以,苦辣酸甜,也都有了意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我應該是父母撿來的
在那個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加上父母的生性節儉,導致我的很多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所以,小小年紀的我,總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不然,他們為什么跟其他父母不一樣呢?
記得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老師讓買詞典,大概三塊錢左右。當然,老師只是建議,沒有說每個人都必須買。
父親就認定了這一點,老師沒說必須買那就不用買。所以,導致我只能在課下的時候借其他同學的詞典來抄。
初中的時候,很多女同學都騎上了彎梁自行車,而我還騎著我哥淘汰下來的帶大梁的,架子大不說,上下車也不方便。
我不止一次地提出換自行的想法,可父親就是不同意。直到有一天晚自習后,因為剛下過大雨,路上泥多路滑,一不小心,我連同自行車都掉進了溝里。
溝不深,也沒有水,我也沒摔傷。
但是,我卻覺得很委屈。
我帶著一身泥巴生氣地回到家,剛好小姨也在。小姨比母親小幾歲,思想相對開通一些,那晚,小姨應該是給父親做了工作,所以在我掉進溝里的那個周末,父親和小姨夫帶我去車行選車。
那一年,我以掉進溝里為代價,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輛車。
父親向來勤儉,他在我身上做的最奢侈,也是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逼我讀書。
初一那年,因為各種原因,我不想繼續讀書。我做好了退學后的各種計劃后,冒雨回家跟父母攤牌。
結果,父親堅決反對。
他第二天去學校找我們班主任了解情況,讓他給我做工作。其實,班主任什么也沒做,是我知道自己無路可退后,自己斷了退學的念想。
從此,我再沒想過退學的事,一口氣讀完大學。哪怕中間高考失利,選擇復讀,也沒再想過放棄。
多年后想起此事,我內心對父親充滿感激。即便他在家庭教育上有一萬個錯,但僅就他逼我讀書這一件事,就值得我感恩一輩子。
父親在我的很多事情上都表現地很吝嗇,但在我上大學每年8000塊錢的學費面前,他從來沒有含糊過。
這一供,就是4年。
這四年里,他和母親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壓力,從來沒有向我提及。
但我懂,我只是無能為力。
好在,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好在,我已經獨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我確定,我就是親生的
我總覺得,自從我上大學后,父親應該是最想我的那個人。
因為每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父親總會不停地念叨:我閨女很快就回來幫我干活了。
工作后也是如此。每次放假,不管是什么節,我過得都是勞動節。所以,我毫不懷疑地認為,我是父親的親閨女。
領養的,誰敢這么使喚呢。
每次小長假前夕,父親總會打來電話問:“什么時候回來?回來正好拔花生。”每次的區別無非是把“拔花生”換成“掰玉米、割麥子、扒地蛋”等等。
端午節前,家里的土豆該收了。但父親的手在上班時候弄傷了,沒法干活。母親腰椎一直不好,更不能干重活。
父親得知我端午節要回來后,就給我下命令:三點起床,五點到家。
他把他自己平時的干活風格,用在了我身上。
“三點天還不亮呢,我怎么開車。!”我沖他嚷嚷。
嚷嚷歸嚷嚷,我還是破天荒第一次4:30起床,5:00準時帶兒子出發了。7:00時候下高速,7:30帶著早飯進了家門。
那三天,我成了家里的主力,這也是這些年來我最賣力的一次。因為我知道,我多干一些,母親就能少干一些。
對我來講,這就是我能給父母的最好的孝順。
除了充當家里的免費勞動力,我還有另外一個角色:話費充值員。
沒事的時候,父親習慣在晚上喝酒的時候給我打電話。如果哪一天不是在這個點,那99%的情況是中國移動提醒他該充話費了,然后,他再轉述給我。
自從我告訴他手機微信可以充話費后,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而我,也樂意提供這項增值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與自己和解
長大后聽母親講起,我哥小時候總是挨父親的揍,有時是因為調皮搗蛋,有時是因為不好好照看我。
但父親說,從小到大,他沒打過我一巴掌。
意思是,我都沒打過你,你還有什么好委屈的?
可是,誰說巴掌沒落在身上就不會帶來傷害?語言上的打擊、否定和貶低,其殺傷力并不比切膚之痛小。
小時候,我常因不跟家里來的客人打招呼而被父母責備;又因為一些不合理的處事方式而被數落嘲笑。
在父母看來,這就是教育;在我看來,我天生就這么糟糕。
所以,自卑、膽小、懦弱、不配得感,伴隨了我好多年。
直到近兩年,在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之后,我給自己身上的很多特質追根溯源,終于原諒了那個內在小孩。
終于,我與自己和解。
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原生家庭”這個詞,也深深地理解了父母。
在那個物質和信息匱乏的年代,父母已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盡己所能給我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長大后的我,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原生家庭的痕跡,有自卑和懦弱,也有獨立和不屈。
正是小時候那些不被寵溺的童年生活,才使我能在成年后,雖歷經生活磨難,但依然能笑對人生。
而內心與自己的和解,讓我在看清一切真相后,依然能原諒一切些人,一些事,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支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
網上流行一句話: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說一句謝謝,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
然而,或許誰也等不到。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管是溺愛還是管教,其初心總是好的,都是出自一片愛子之心。只是,有時因為知識和閱歷的原因,可能用錯了方法,讓子女感到了受傷,但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
孩子與父母之間應該是合作的關系,而不是對立。
父母在漸漸老去,而我們卻在不斷成長。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但并不意味著無法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應該成為一個人不求成長和改變的借口。
正如東野圭吾在《時生》中所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命運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只能盡量打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