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周前就定好了,周四要給初中的小孩子們(據說是選拔出來,課業優秀的孩子們)上一堂乳原料的課程,老板指明要我跟小朋友們說說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溶解度的特性。平時都是給大人們講解,這一次是小孩子,我想,需要調整一下講解模式,起碼要簡單易懂。
于是,我對自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美國初中小朋友知道什么是pH值嗎?如果不知道,我該怎么解釋?(在中國,初三的孩子才開始接觸化學。比如我,在接觸化學之前,覺得化學簡直是天書,更別說pH值了)如何讓他們理解到蛋白質的等電點呢?他們知道牛奶蛋白質中分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嗎?他們知道蛋白質是帶電的大分子嗎?......想了許多,最終決定完全拋棄科學術語,最簡單的語言,和具體的實例來闡述。比如,我用糖與沙子溶于水中的例子解釋溶解度,用檸檬水與肥皂水來解釋酸堿程度,用彩色的刻度圖來視覺化pH值,用網球來比作蛋白質大分子,上面貼著大大的“+”或“-”并結合磁鐵來解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總是,我希望能講一堂生動有趣的小課程,讓小孩子們對食品,對乳制品感興趣。
來參與聽課的孩子們不是特別活潑,但很聰明,小小年紀竟然就了解pH值,也知道蛋白質是帶電的大分子。這讓我大為驚訝。以前我一直覺得中國基礎教育扎實而且超前,可實際上美國的教育分級,因材施教,聰明的有能力的孩子學得更多更深,比同一年齡段的中國孩子學到的知識只有多沒有少。美國的父母也很少會給孩子施壓,要求他們做“最好的那一個”。相比較起來,美國的教育對“慢”孩子的壓力似乎會小一點?在美國(不知道中國是否有),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有機會到大學里體驗未來可能做的事情,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機會啊!想想我初中,即便是高中的時候,對我未來要做的想做的事情知之甚少,對這個社會的了解幾乎為零,埋在課本、試卷和考試中,完全忘記了體驗這個社會和世界。那時的我就是溫室的植物,沒有外界干擾的天真的成長,可溫室終將被毀,我也終將與外面世界的植物爭奪陽光雨露,來到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啊!
與孩子們的接觸,讓我思考起了孩子們的教育又比較起我自己受到的教育,心里冒出了一個又一個“如果……,我會/我可以……”。要是可以把自己格式化,重啟,再從新塑造,我會比現在更加確定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嗎?我要用一輩子來尋覓什么?
分享攝影作品“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