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房子,假如里面塞滿了東西,那就不成為房子了,房子里的人也不會成為人了,所以要減,減到一定程度,人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像人了,也為他成為完整的人提供了條件。
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什么樣子?我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是身體健康、靈魂自由的人。怎樣看出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他除了有健康的身體外,他應該從不泯滅學習的熱望,他應該有幸福的棲身之所,他更應該有對遠方的想往。對于一個孩子,學校應該是點燃他學習熱情的地方;家庭應該是他享受親情和靜靜思考的地方;而社會應該是能夠促進他看到遠方的地方。
我想,目前的“雙減”政策,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真正成為完整的人的,“雙減”應該通過“重塑”完整的教育機制,讓孩子從過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回歸到一種對成為“完整的人”的本然追求當中,并且盡力地呵護這種追求。
具體到家校社協作方面,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讓課后延時服務突出“閑暇”,踐行“建構性”理念。
課后延時服務一定不僅僅是為了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更多的應該是進行拓展性地知識或技能學習。我以為,這種拓展應該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可以自由建構知識、建構意義。如此,學校要做好三件事情,一件是開設由教師主導的建構性課程。比如辯論課程,讓孩子在辯論中建構意義,形成價值觀;比如電影欣賞課程,藝術欣賞課程等等,這些課程一般由教師提供學習資源,而孩子則可以在這些資源中自主建構,從而強化自己的學習興趣指向。一件事情,是學校提供豐富的可以由孩子自主選擇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圖書館、勞動實踐基地、科技體驗館、安全的實驗室等等。第三件事情,就是邀請家長、社會人士、甚至孩子開設臨時性的“亮眼”課程。比如,家長中有專業技能的人還是很多的,有“絕活”的不在少數,請他們在孩子們面前展示作品,或者邀請孩子們參與他們舉辦的小活動,這對孩子來說,意義是非同一般的。當然,在課后延時服務中,也可以有技能訓練類的課程,但不必每天都有。在學校運用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其目的是突出孩子的自主地位,增加孩子學習的自由度,提升孩子在自由學習時的協作精神,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這樣,課后延時服務會多一些“閑暇性”,孩子們會在消解一天學習的疲勞中有所收獲,同時,也只有“閑暇”,才是真正形成對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發,也才能真正引起他們靈魂的自由生長,我想這是最好的呵護。
其次,讓閑暇任務群聯通家校,踐行“生活即學習”的理念。事實證明,“雙減”之后,孩子在家里的空余時間確實多了,當前,這反而引起了家長的焦慮。在過去大量作業的充塞下,家長是無需考慮孩子如何利用空余時間的,學校也無需考慮?,F在,是不得不考慮了。我認為,我們應樹立家庭與學校相互延續的意識,從而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精神。在這方面,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學校可能需要對孩子的家庭空余時間安排與家長一起協作,進行指導。目前流行的任務群,可以作為聯通家校的紐帶。比如學??梢愿鶕?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來設計有關任務群。涉及到文化傳承的,則可以布置“閱讀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具體到我們學校,就是讓孩子利用各種信息媒介開展“仁愛”的歷史研究)。涉及到審辯思維的,則邀請學生就某種生活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具體到我們學校,我們已經開展了“手機的使用”“‘雙減’可以給我們美好的未來嗎?”的辯論活動)。涉及到創新素養的,則可以開展小發明創造之類的活動。當然,也可以設計綜合性的任務群,同時涉及5C的所有方面,比如我校開展“閑適性課外閱讀與展示”“社區防疫小調查活動”。任務群可以邀請家長本著自愿原則作適當參與,但堅決杜絕家長包辦代替。
在這樣的基礎上,學??赡苓€要建立一種機制,我覺得可以叫作“輔導—反饋”機制。一方面,學校要將“生活即學習”的理念化作實際輔導家長的行動,指導家長當學生完成任務群的時候,承認怎樣的親子理念,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提供資源支持,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提供認識(思想)支持等。另外,學習自然還包括身體健康的學習等等,學校可以指導家長實施“睡眠達標我快樂”“周末鍛煉更強大”計劃,家長可以采用表格監控的形式,適時對孩子的健康行為作分析。家長則可以通過家委會、家長微信群或者書面等形式,對學校有關“雙減”工作進行反饋。比如,我校成立了“家長雙減俱樂部”,家長就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意見。比如,有家長認為,“雙減”有個好處是,孩子可以更加細膩地感受生活的新鮮和詩意了,那么學校可否建立“生活天天都新鮮”的任務群,讓孩子真正深入到生活的生命層次,指導孩子發現生活的新、發現生活的美、發現生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鼓勵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來,活出自己的個性來。家長俱樂部甚至可以邀請第三方協助學校開展課后延時服務。
“生活即學習”的理念,實際上是讓孩子真正享受到了“閑暇”,因為真正的閑暇肯定不是閑散,真正的閑暇是有一種有意義的空閑時間,它絕不是一種所謂的“躺平”狀態,而是要讓孩子感到,他們在有意義地活著。
第三,讓社會歡迎孩子,踐行“社會即學?!钡睦砟??!半p減”是一場關乎民族未來的變革,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我提出“社會即學校”的理念?!半p減”之后,孩子利用晚上或者雙休日進入社會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社會如何為孩子成長提供有益的幫助?這可能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社會公益場所提供服務的問題。比如,城市書吧或者圖書館。有的城市書吧晚上并不開放,學校可通過有關渠道聯系城市書吧、圖書館等多設置開放時間,這樣家長可以帶孩子利用空余時間進行閱讀。一個是學校可以多各種單位簽訂教育共建協議,在事先有通知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前去參觀、學習。比如,我們學校與消防大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柳堡二妹子民兵班等地方簽訂了定期定班級參觀的協議,家長憑有關證件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前往參觀。
第三個,我校在執行雙減的過程中,也有家長提出“社會關愛”的問題,因為即便有雙減了,孩子回家了,有的家長依然會在公司加班,更有一些個體商戶并不會停下手中的生意。針對這些特殊情況,我們專門召開家長會,提出“輪護”方案,也就是每天能保證父母中的一個來陪護孩子。當然,我們也深深知道,要真正將“雙減”落實到位,社會上的很多觀念還需要跟著改變,比如員工加班的問題,比如社會托管的問題等等,我們也相信,國家有關部門會慢慢有配套措施出臺。
當然,“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更多地落實在孩子與社會的主動交互上。所以,我們在孩子中間開展“文明隨手拍”“國家大事我來講”“安全故事我來說”“市政建設,我有一個好主意”等社會綜合性實踐活動,活動過程或者結束,我們邀請政府或者有關管理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來與孩子進行對話。比如“文明隨手拍”活動,我們邀請政府有關負責文明的領導來與孩子交流政府創建文明城市的舉措,針對孩子所拍的照片發表專業性的見解,并提出更好的建議。不僅如此,更主要的,還是鼓勵孩子與社會人士主動對話,向他們提問,獲得對社會的思考,從而能形成一種對社會的獨立判斷。?
我們認為,社會是最能夠讓孩子產生現實的“詩和遠方”的地方。在沒有實施“雙減”前,孩子的眼里是基本上沒有社會的,他們所知道的“社會”大多數是老師“呈現”的?,F在“雙減”實施了,孩子確實會有更多的時間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他們會體驗到一種真正的“閑暇”,在“閑暇”中,他們去觀察、去思考,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感,產生想象力,并且定位自己將來社會中的公民角色。
其實,孩子自身帶著成長的基因,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背景、文化背景,他們的生命本有定然指向的地方,教育需要做的,其實就是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并且隨時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多給他們鼓勵,讓他們發生屬于自己生命的表達,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完整的人。目前“雙減”提供了這樣的條件,但也確實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行動。我想,這種行動,就叫作“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