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打卡:散文:自選主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散文,要求情真意切。
----------------------------------
? ? ? ? ? ? ? ? ? ? ? ? ? ? ? ? 老姚其人
老姚是個苦命人,少年喪父,十二歲就跟著一位泥水匠人當學徒,學歷不太清楚,說起來話來像個文化人,但又不是文化人。聽說他還曾去教過一段時間學校,但他脾氣太好,學生太調皮,他搞不定,氣得自己不干了。
老姚很聰明,學啥像啥。
認了個師傅后,很快就從小學徒變成了大工,哪里修房造屋,都得請他去,所以很早就有人叫他“姚師”。機緣巧合,他跟師學了木匠,沒幾年方圓幾十里都知道了姚木匠手藝頂呱呱。于是,木匠這個手藝他一做好多年,因為他不愛干農活,那時間,木匠手藝還是為他掙得了一些工分。
年輕時候,最厲害的一次,就是河里漲水后,他和幾個人合伙在較窄的地方搭起來一個“橋”,兩邊分別用木樁打樁到地下好多米,做了一個架子,再綁上鋼絲,用一根粗的木頭橫跨河的兩岸,再在這根木頭上綁上一個類似于吊籃一樣的東西,利用滑輪讓河兩岸的居民往返,這條河是通往街里的必過之道,遇到逢集都要去街上買賣日常生活用品,所以,他們幾個人搞了這個“渡橋”,實現了兩岸的交通,一毛錢一人過一次,當時河的兩岸擠滿了圍觀的群眾,堪比廟會。
就在某時,鋼絲突然滑動不了了,吊籃被卡在了河水的上方,要去河對岸整修,只見老姚脫下衣服褲子,只穿著小褲頭,露出渾圓的肌肉,一個猛子扎進暴漲的河水里,奮力劃水,幾經被水沖,終于到達對岸,很快修好恢復了吊籃的正常運送。兩岸的圍觀群眾無不被其優秀的水性而嘆服,鼓掌。
老姚還學過一點中醫。具體怎么學的,不太清楚,只是聽說還用針灸救活了一個山里的老鄉。后來,大家想想很后怕。這次算他運氣好,萬一那老鄉本就生命垂危,瀕臨死亡的邊緣,那老姚就不是今天的老姚了。
老姚有四個孩子要養,在居民回城政策過后,他自學半年,在剪壞了一件衣服的布料后,從此越走越順,姚裁縫的名號又被方圓幾十里所稱道。
老姚還是有點像文化人的。他不愛說話,但是每天幾乎都看書,他裁剪衣服時,總愛把一個收音機放在裁縫桌上,聽單田芳說書《岳飛傳》,聽很多名著小說。
還有一點很像文化人。他很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每到年三十晚上,大家圍坐在烤火盆周邊,他給每個上學的孩子出題考試,凡是考的好的,當場獎勵一毛錢新紙幣。
那時候下放到農村,到街上上學需要過一條河,只要下雨就會漲水,漲水了就得繞路,這時,老姚就得穿上高筒雨靴背著孩子再外面披上雨衣,從泥濘的土路上送去學校,不曾拖拉過功課。
居民回城后,老姚開起了商店,賣日雜零食副食等,外帶裁縫業務。
孩子們陸續上學、工作走出老家后,老姚依舊很忙碌,又做上了小吃,半夜起來發面,準備天亮開始打餅,他是用那種鏊子,用碳火烤制的芝麻餅,不是電烤箱,據說這種純手工打出來的餅特別香。
轉眼,隨著年齡的一天天一年年見長,老姚前年不做事了,但也很快顯而易見的衰老了。原來挺直的脊背彎了,大步流星的步子變成小老頭樣式一點一點的往前挪,走不了半小時就得坐下休息。
只是還那么聰明,學啥很快。快八十的他,手機學習在經過千錘百煉之后,對某些運用,十分嫻熟,不過對拍照一直沒怎么學會。其實這也說明一個問題,人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更有動力。知道了這個,我們也就不強求了。
老姚是我爸爸。從我上學寫作文開始,就寫過很多次“我的爸爸”。但是我總覺得還是不了解他。
但,這不耽誤我們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