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追一部家庭美劇《This is us》,第14集中有一個小片段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Randall的妻子Beth知道丈夫的親生父親已經時日無多,而自己的兩個孩子和他是很好的朋友,所以,Beth就開始提前讓兩個孩子學習如何面對爺爺的死亡,以一種樂觀有意義的方式。
這個片段讓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觸,因為我回顧過去,我發現自己雖然已經經歷了很多親人的離別,但是我似乎從來不曾被教育過如何面對死亡,我也不曾自己主動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同時,我又想起每年的清明節和元宵節,每個大家庭都要去靈堂紀念過世的親人們,煙火爆竹和紙錢滿天飛,但是這么多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有懷念之心的呢?
如果清明和元宵的祭奠傳統只限于儀式,那么它們的意義在哪里呢?
而作為生者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西方人相信人有靈魂,死去的靈魂會進入天堂。所以,他們對于死亡的態度要比我們中國人樂觀的多,紀念死者的方式也比較文明簡約。但是我們中國人不信教,科學的推廣已經讓我們明白人死了就是死了,沒有靈魂一說。我們在這世界走了一遭,最后還是會一無所有的。
在這個事實前提下,我們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死亡,又該怎么面對別人的死亡?
思考死亡的問題,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我們思考怎么活。
我思考這些問題的切入點來源于大學寒暑假對家的感受的變化。
家于我而言,現在是這樣的存在,遠離時我思念它,靠近時我又想逃離。我很理解這樣的情感變化是由于家并不是一個很單純的溫暖的港灣,它有讓我們感到無助、不滿的方面。正是因為這樣的復雜,所以,我們的一些情感不會是單純的。
但,這些復雜的情感中,有一些核心的不變的情感元素決定著我對家庭的總體態度。當我意識到爸媽正在一天天老去,有一天會永遠離開我的時候,我會非常非常地想念他們,即使我曾經怨過恨過他們。就像電影《月關男孩》中胡安說的“我曾經討厭,但是現在我很想念他們”。
我一直相信時間是個好東西,它會把兩個人之間復雜的矛盾的情感慢慢消化,最后沉淀出深深的依戀,因為彼此已經成了對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能想象到面對家人的去世我們會很悲傷,在他們還在自己身邊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更好地與他們相處,讓彼此一起度過的歲月更快樂一些,更有意義一些,而這,不正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嗎?
所以,當我思考死亡的時候,我便明白了應該如何去活。
我一直認為生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生活僅僅與自己還有對自己重要的家人、朋友有關。小時候一直追求著別人欣賞的目光,并以為這就是快樂的來源。直到現在我才深深地明白,快樂的來源,在于成為自己,在于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歡樂的時光,生命的意義似乎很深奧,但是細想起來,也就是如此簡單。當我們能夠集中精力去成為自己,去和家人和朋友快樂地相處,對于死亡變覺得很坦然了。人死了,放什么鞭炮燒什么紙錢,在人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才是最重要的。活著的時候能夠很好地相處,死后只要心存懷念就可以了。
所以,對于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和別人的死亡,我給出的答案是:
死亡只是個生理上自然而然的結果,死亡會讓我們感到心痛但是并不可怕,前提是,在人活著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積極樂觀地學習如何與對方相處,從而為彼此帶來生活的快樂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