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這兩個字,我想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是有切身感受的,當我們回到故鄉看到昔日的玩伴成家立業,在田地里辛苦的刨食謀生,每天像狗一樣辛苦的奔波,每月掙得錢少的可憐,看到家里的爸媽白發漸多,身體已大不如前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才深切的體會到生活的擔子確實不輕,何況我們現在也沒有混出什么名堂來,我知道活著很艱難,可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士兵突擊》里班長老馬問許三多:“你一個人修路可能嗎?修路有意義嗎?”,許三多回答說:“報告班長,修路有意義,可有意義了。”老馬說:“那你告訴我,活著為了啥?”許三多回答說:“活著就是為了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好好的活”。這段話對我的觸動很大,在那種周圍人都很頹廢的環境里,三多堅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嚴格要求自己,跑步5公里越野往包里加4塊磚頭,每天堅持訓練,修了一條別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路,我想此刻三多最想對他的五班戰友說的一句話是:“班長,李夢,老魏,我知道活著很艱難,可既然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我讀小學的時候,爸媽都在味精廠做普通的工人,每月拿著微薄的薪水,那個時候我就深深的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不容易,每年春節才會添新衣服,吃肉這種奢侈的事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發生,我記憶最深的為了掙些零花錢,我經常跟哥哥一起去扒垃圾,用小抓鉤扒垃圾里的鐵塊換錢,有一次賣完鐵塊掙了有幾塊錢,一張五塊的,一塊的,五角的,還有一毛的,回到奶奶家的時候,奶奶要去鄰村打面粉,手里沒有錢,妹妹說:“哥哥,把你手里的錢給咱奶奶吧,打面沒錢。”我立馬把手里的錢給了奶奶,那一刻我覺得好有成就感,我覺得扒垃圾就是很有意義的事,雖然日子很艱辛,活著不容易。
我們這代人,出生于農村,有幸讀了大學接受高等就教育,畢業后拿著微薄僅夠養活自己的薪水,見多了那些出門豪車,居家有住房的有錢人,這時候的我們會越發的覺得活的艱難,人生的日子暗淡無光,會問自己:“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可我覺得處于如此的環境需要一顆平常心,不去盲目的和人攀比。有句電影臺詞說的好:“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我知道活著很艱難,可既然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每天在大城市里忙碌,工作,最容易迷失自己。對于我自己來說,雖然在大城市買不起房和車,一無所有的存在。可我一想在縣城的農村還有個家,有塊田地,菜園。我每次回到家,有爸媽的溫暖話語,平淡的家常飯菜,每次在外覺得活得艱難,混不下去的時候都會想起家里的爸媽,家常飯菜,后悔自己離開家鄉跑這樣遠來到大城市,深刻的體會到孔夫子那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各種滋味了。可是我知道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讓自己過得充實,不去羨慕他人,自己努力工作多掙錢,可以讓家里的爸媽日子過得好一些。我知道活著很艱難,可既然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每每有人讀了我的文章跟我傾訴說一個人在外過得不如意,覺得活著沒意義,日子好艱難,問我該如何辦?我總是會說:“我知道活著很艱難,可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我讀小學的時候接觸過那些流浪漂泊的人,有位老奶奶老無所依在一間廢棄的屋子里生活,腿都浮腫了,吃的東西都是從垃圾堆里找來的,蓋的是麥秸稈子,最后得病老死埋在溝壑里。我扒垃圾時候見過一位從安徽來的老兄,無家可歸住在橋洞里,身上充滿異味,我去過他住的地方和他交談過,跟他們比我覺得我們是如此的幸福。起碼我們可以掙錢養活自己,有飯吃,有房子住,跟他們比我們是何等的幸福”。我知道我講完這些親身經歷后,他們會覺得自己還是很幸福幸運的,就會好好的活,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這代人,能有幸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走出農村在城市工作,我們的爸媽可謂是耗盡了自己的精力,我們的心里也明白以后的路全靠自己,買房的事情就不要指望農村里的父母了,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已經被我們榨干了最后一點精力。看到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商二代很容易的畢業有房有車,結婚成家,我們自然是比不了的,我們在城市里活的很艱難,可那又怎么樣?我們一樣要好好的活,做有意義的事,總會有適合我們生存的地方等待我們。
我知道生活很艱難,可既然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的活,不去羨慕別人,跟自己比較,跟我們村里的同齡人比,我們依然是幸運兒了,知足常樂我想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