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篇財經類公眾號看到一篇關于共同富裕的文章,讓我了解到這么一條信息,中央首次披露,大數據是生產資料。
這里可能一些理科生或者早就把政治經濟學忘光了的文科生直接就懵逼了,能記起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就不錯了,生產資料是什么鬼?它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那勞動資料和對象又是什么?
來,直接上百度吧。這玩意說起來太枯燥,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然后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學者把大數據跟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并列起來,不過現在中央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把大數據歸為生產資料。
社會制度是怎么確立的呢?一個國家姓社還是姓資主要看什么呢?就是看你的生產資料到底是國有還是私有。比如土地問題,土地資源幾千年來一直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它不屬于任何個人,我們只是在某一時期內享有土地的使用權;西方某些國家的一個古堡可能幾個世紀以前就一直是某個家族的,他們就是典型的私有制。
所以大數據被正式劃為生產資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些互聯網巨頭賴以生存的資源性質的變化,大數據也許會像土地一樣,被收歸國有,變為公有資產,國家不允許你利用這些公有資產變成壟斷的怪獸,不允許你利用數據資源的優勢去吞噬關系民生的各行各業,天天琢磨著“菜籃子”“共享單車”這些老百姓的日常,忙著搶占市場,忙著把自己的產品布局到社會網絡的每根毛細血管里。
再就是滲透到傳媒、娛樂和房地產等行業,數據優勢就是信息優勢,這些巨頭公司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在相關行業攫取了巨額利潤。雖然資本天然就是追求利潤的,這無可厚非,但明明有技術有資金有實力,卻不去研究真正的“高精尖”的科技產業,國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明明你可以飛翔的,卻偏偏要爬行,那就給你一雙翅膀引導你起飛,要是不愿意,那翅膀就給你撅了,我們換一家愿意起飛的。
又提到這次共同富裕的話題,據說企鵝捐了500個億,阿里那邊捐了1000,美團那哥們還一頓咬文嚼字,靜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共同富裕又沒說劫富濟貧,初衷當然是希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企業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往大了說,你占據那么多生產資料,你得推動生產力啊。
賭一把,試試會不會被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