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刑司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驗明正身,目的有兩個,一是該死的是不是這個人,死錯人可不好弄;二是該死的人是不是確實死掉了,這項工作主要由現代的仵作來操辦,身為提刑司的代表,我只需要監督即可。
在那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和提刑司的同事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起。凌晨五點鐘,天還沒亮,蕭瑟的寒風裹挾著細雨,我們連早餐也來不及吃,就要趕往大牢去為那些將死之人驗明正身。這個時刻是最痛苦的,不僅因為需要頂著欲裂的頭痛,還因為天地間那股蕭煞之氣,更是讓人渾身豎起雞皮疙瘩。
自古以來,我們的老祖宗都遵循秋冬行刑的慣例,特別是自西漢以后,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定。因為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所以,我們現在看的古裝劇里都會有“秋后處斬”的有關臺詞和內容。然而當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之后,人定勝天的豪言充斥著蒼穹,仿佛再也不用遵循古制,更不需要考慮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我們現在所吃的很多食物都是反季節的、轉基因的,大自然的規律好像都可以通過人類技術進行隨心所欲地改造,天地之間早已被人類散發出來的滾滾殺氣籠罩著。
所以,即便是大熱天行刑,老天爺也會感應到什么似的,讓人倍覺寒意,特別是在下著雨的凌晨。
厚重的大牢鐵門伴隨著瘆人的金屬“吱嘎”聲打開了,牢房前的空地里擠滿了提刑司的同行們,密密麻麻的制服人群中,幾個“主角”被圍在人群中央。“主角們” 換上了新衣服在那里蹲著、坐著,面前擺放著豐盛的餞行餐,其中一個哥兒們絕對是男一號的角兒,一邊吃一邊砸吧著嘴說“真香,能不能再來一碗?”男二號卻苦瓜著臉,怎么也吃不下去,把他那一份用腳蹭到男一號跟前,男一號也不客氣,稀里嘩啦風卷殘云掃蕩一空。
飯畢,幾個人拿來一捆繩索將“主角”們五花大綁。這綁人還是非常考技術的,綁緊了,“主角”們不配合,畢竟好不容易穿一次新衣服;綁松了,等于沒綁,也起不到“修身”的效果。最考人的是打繩結,繩索從“主角”們頸脖處順著兩邊腋下,繞著雙臂數圈后將雙手反綁于身后,兩股繩子匯成一股在“主角”后背向上提起,并在左后胸處打結。為什么是左后胸?因為那里是人體發動機的所在地,那里熄火了,人也就滅了。繩結打在那個位置,就是方便執行時一擊即中。
可有的人發動機偏偏長歪了,還有的大小不一。就比如現在的汽車發動機,有橫置的,有豎置的,有三缸、四缸的,還有五六七八缸的,擺放的位置和占地大小五花八門,蓋上車前蓋,你還真不好準確判斷每臺車的發動機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盡管有繩結的幫助,實際效果也往往是要折騰好幾次,才能將“主角”滅掉。但也就是這樣,“主角”們身后這個繩結還是非打不可,而且越來越講究,成為行內的一門專業技術,因為每次“秋斬”都會換一批新兵蛋子,如果不告訴他們朝繩結處打,估計有的人以為打腦瓜子會干脆利落些。
古人的劊子手則不然,他們非常專業。比如凌遲,也就是漁網刑。“主角”被一張漁網緊緊地勒住全身,身上的肉從網眼內凸起,然后劊子手像切全聚德烤鴨那樣一片兩片三四片……手起刀落,切足一千刀。如果未滿一千刀“主角”就掛了,劊子手是必須受到處罰的。所以,今人繩結的專業應該多向古人學習,最好能建立像古人那樣的懲罰機制,讓繩結技術發揚光大,成為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