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是我最近才重視的一個能力。
我發(fā)現(xiàn)之前的學習中,太過于追求讀書的數(shù)量而沒有注重質量。每當看到一個觀點,我會驚訝作者說出了我想說的,而且表達得那么地全面。分析地那么透徹。換做是自己寫,常常寫幾句就斷篇了。當我看到李笑來老師的書籍的時候,被深深地吸引了,雖然他的書籍沒有多少配圖,都是一整段的文字,在這個人們沒有多少耐心的時代,我還是被震撼到了,一字不差地閱讀了起來,發(fā)現(xiàn)好書真的不宜看快,因為每一句都值得斟酌,他寫出了很多人都寫不出來的思考的過程。
原來我經(jīng)常會躲避思考,向往簡單,尋求快速的答案。就像人們現(xiàn)在尋求干貨的心態(tài)一樣的。思考是一件很燒腦的事情。之所以會這樣覺得因為我們本身也不知道如何思考。
我們會陷入哪些思考的陷阱呢?李笑來老師《時間的朋友》書中提到的觀點:
迷信權威
我們會迷信權威在于我們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我們希望有確定的答案。我們相信權威,這樣子我們就可以避免思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了我們很多限制性的權威觀念,比如必須用功讀書,考上大學,將來才能有出息。我們并沒有去懷疑這個觀點,以至于只是盲目地學習,沒有自己的愛好,對于未來沒有自己的主見。
權威并不等于正確。在遇到一個別人給過來的結論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思考下它的前因后果和適用邊界。有時候立場不同,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認知,涉及到個人的利益更是如此。
因果關系
分析任何因果關系,比如針對“因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從3個層面去審視: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從多維度,辯證地去看待因果關系,比如現(xiàn)在自媒體非常發(fā)達,很多普通在這個機遇下因為寫作賺了很多錢。于是大家都蜂擁而至希望也可以通過寫作去賺錢。結果很多人都失望而歸。因為只看到問題的一個維度。然而大家可能沒有了解到的是那些人為了寫作,付出了多少時間,需要不斷地輸入,對生活有細微的觀察,對人性有一定的了解。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這個跟人的信念有關。有點像吸引力法則。當一件事情你把它想得足夠壞的時候,有時候就真的如你所愿發(fā)生了。有時候人們不愿意改變的原因也是他們停留在這個思維定式當中。“道理我也知道啊,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借口,就真的成為你完成不了的原因。
對立論證
當面對同一個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對立的觀點的時候,一般我們會怎么選擇呢?哪個更加有利?哪個更加積極?上司給你分配了一項任務,你覺得上司的做法很愚蠢,于是開始抱怨,然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他會這樣安排,做好他安排的事情,如果實在不行,再想辦法離開。
如何改變
人們不愿意思考的原因,歸根究底是因為恐懼,不想面對。所有的懶惰,不知道怎么做,不要想太多都是恐懼的表現(xiàn)。人生來就有保護自己的機制,害怕不確定性,克服恐懼不單單要培養(yǎng)面對的勇氣,還是通過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來一步步培養(yǎng)。只有了解自己是因為什么所恐懼,就不會再被它限制住了。
分清感悟和道理,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反思能力尤為重要,是問題思考的前提。有人告訴你一個事情,比如減肥很容易反彈可能是他用了節(jié)食不運動的方式。減肥反彈是他做事過程中的感悟。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實例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的主觀意愿,正確加以辨別,而不是看別人可以做到,我為什么不可以?他做了那么久都失敗了,我為什么還要去做?
為了避免進入思維的陷阱,思維方式的改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保持思考的習慣,以下是一些思路,摘自《時間的朋友》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可是,這并不意味著……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系。
……和……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它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和……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xiàn)象,其背后的本質是……
……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系。
……和……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它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和……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xiàn)象,其背后的本質是……
……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