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課堂建構》學習體會
? ? ? ?6月6日晚上,北師大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于莉莉研究員與我們分享了《學習共同體課堂建構》,聽后又看了幾遍回顧才稍稍弄清楚。
? ? ? ? 一、什么是“學習共同體”?于老師給大家介紹的是日本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的理論”。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各個國家都進行了一輪新的教學改革,包括我國在內,各個國家的教學改革呈現出四個特征:
? ? ? ?1、各國的教育都在尋求應對21世紀的知識型社會。當時的主要社會背景是伴隨著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各國勞動力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口急劇下降,與此相對具備高度專業知識、技能的知識型、信息產業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為了應對這種變化,學校就要作出一個切實的改變,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考、探究,培養學生與別人合作溝通的能力。
? ? ? ? 2、進入21世紀后,各國教育都朝著多文化、共生社會方向發展。伴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發展,國家之間的壁壘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很多地區出現區域化經濟組織,比如歐盟、亞洲地區經濟組織。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這給我們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要求。
? ? ? ? 3、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都明顯出現一個貧富差距,如何保證每一個學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保證每一個學生享受高質量的學習,這給我們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學習共同體”的改革就是在這么一個社會背景下提出來的,既要追求教育質量,又要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
? ? ? ? ?4、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現了以下變化:
? ? ? ?(1)課程發生重大變化,以前基本上是程序性課程,現在是以課題型課程為主。程序性課程像“走臺階”一步一步向上發展,而現在教材單元以目標、達成、評價這樣的模式構成,像“爬山”我們要到達山頂,爬山的路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經驗、實踐,采取不同方式到達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課程追求的是學生的經驗和學生自身的發展性。程序性課程下的學習過程相對是一個單向型、面稍微窄一些的,而課題型課程下的學習過程比較復合型、多樣性。
? ? ? (2)課堂的改變。進入21世紀,我們的課堂也發生了改變。根據我們走訪過的國家的一些學校發現,課堂實現了一個同步教學向協同學習的轉型,同步教學我們很熟悉,以黑板、講臺為中心,每個小朋友排排坐,面向黑板,接受老師的講解、說明、提問這么一個方式。現在歐美國家和我國大部分地區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比如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進行學習,到了高學段就以四人為單位,分組學習。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國家的學校課堂都發生了這樣的轉換,佐藤學教授把這種在大家沒有感知時,就發生的轉變稱為“靜悄悄的革命”。
? ? ? ?(3)進入21世紀后,學校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通過教育改革,學校既保持發展公共教育、公共領域的特征,又要求發揮出作為地區發展共同體、文化中心、教育中心這樣一個功能。現在的學校除了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成為老師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場所,同時學校也擔負著地域發展共同體、文化中心的作用。
? ? ? ?學習共同體學校首先是學生可以互相學習、成長的場所,同時也是教師能夠成長為教育專家互相學習、成長的場所,能夠實現很好的家校合作,學校、家長、市民一起合作進行學校改革,在這個基礎上大家都能夠獲得成長的場所。學習共同體學校要實現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高品質學習的公共使命。
? ? ? ? 二、學習共同體學校的三個核心理念: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
? ? ? ? 公共性: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它需要一個完全開放的狀態,但現實中老師很不愿意把自己的課堂開放,這樣的話我們無法向其他老師學習。開放課堂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所有學科老師都來互相觀摩課的話,我們對學生的認識就好更充分、更完整。
? ? ? ? 民主性:在教師中,民主性會被忽略掉。佐藤學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在一個350人的學校中,一年中有多少學生會出現在老師的談話中?經過調查發現大概是1/10,這些往往是問題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是成績特別好的學生,或者是有某項特長經常參加各種活動的學生。
? ? ? ? 卓越性:它并不意味著我和其他人相比意義上的優秀,我們時常以成績來衡量,現在素質教育的推行,衡量的標準變得多樣化。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追求的并不是學生生生間的對比,而是學生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這樣一個優越性。
? ? ? ? 那么實踐當中怎么構建學習共同體,我們的課堂如何建構呢?我們采取了小組學習的模式,從形態上來講,小學一、二年級采取“凹”字形設計,小朋友兩個人一小組成對學習,三年級以上四個人一小組協同學習。
? ? ? ?構建協同學習的三要素:基于學科本質展開學習、構建相互傾聽的關系、老師要給學生設計挑戰性課題。構建協同學習的三要素中非常重要的挑戰性課題,必須基于學科本質、了解學生學情,更重要的能夠基于相互傾聽的關系,基于學生的協同合作、不斷探究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發展。
? ? ? ? ?“協同學習”理論基礎是維果茨基的最新發展區理論和杜威的溝通理論,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習是從已知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旅程,學習是與客觀世界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的過程,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認知性實踐,而是社會性實踐,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會構成不同的社會關系,是一個自我不斷建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這種學習實踐是一個存在性的實踐。
? ? ? ?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要注意的問題:
? ? ? ?北師大教學教育研究中心有13所項目校,這些學校都采用協同學習的授課形態組織,涉及到分組時要注意:1、以4人為單位,男女搭配,無法分成4人小組,就分成3人小組,超過4人小組,在小組學習時總會有學生被排除在外。2、分組時初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學生適應以后可以用抽簽的方式,不然會導致學生在小組談話的構造、學習形態受到限制,還可以適當變換小組成員。
? ? ? ?在構建協同學習或者學習共同體時,工作的核心在老師的專業性上。如何讓所有的老師實現專業提升?老師的成長分兩方面:工匠式學習和專家式的學習。工匠式的學習就是師徒制學習,我們在教學中會尋求一個教學方法、教學風格讓我們很崇尚的老師,會以他為模型,不斷去觀摩學習。專家式的學習,要求老師具有知性的判斷,要有高度完善的理論基礎。這時課例研究就非常重要,課例研究采取行動研究的方式,并不是簡單教研的方式,一節課好還是不好,不是這種評價式,觀課時要觀察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是以學生的視角來切入,比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什么阻礙,在哪個地方學習可能會出現,基于課例的記錄和老師們探索,使老師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在他內心被重新建構,把它外顯出來。
? ? ? ? 于老師還通過幾張照片告訴我們,在開始的小組學習中有一些小朋友無法融入進去,但在小伙伴們的關愛、幫助下,最后還是能夠融入到小組學習當中。
? ? ? ?最后吳虹校長還請于老師給我們解讀了佐藤學教授《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中的金句。
? ? ? ? 聽完這節課,我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聽說。今后,一定要加強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探索,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改變課堂、改變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國家建設多培養一些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