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紙的人》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小男孩兒成長為男人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寧靜的小鎮(zhèn)上。叫弗朗茲的男孩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母親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跟當?shù)氐耐梁烙心信P(guān)系,所以每個月才有足夠的錢生活。
弗朗茲比起其他同齡人的日子好過太多了,他不用去干體力活兒賺錢,每天有大量的時間坐在窗前發(fā)呆一整天。
生活過的清貧,倒也快樂。
我記得有一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可這種平穩(wěn)的生活隨著土豪的死去,一切都改變了。家里一下斷了經(jīng)濟來源,母親實在無力承擔生活重擔,沒辦法只能讓弗朗茲去城市里熟人的報亭去討生活。
粗暴寡言的報亭老板很少過問他的生活,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報紙,然后記得每個顧客的喜好,準確的給他們推薦報紙。
小男孩兒獨自生活,和母親之間唯一的聯(lián)系是每周一張明信片。日子一天天過,主人公心情變化,由明信片上的的風景圖的改變來反映。
最開始的安靜祥和的風景畫,到中間的五光十色的城市剪影,再到最后簡單圖畫和常常的書信。這些細節(jié)側(cè)面展現(xiàn)弗朗茲的成長。
當他第一次遇到心愛的女孩,卻遭遇挫折時。教授給了他三個藥方:
第一個藥方,停止思考愛情;
第二個藥方,在床頭放一張紙和一支鋼筆,起床立刻記錄下所有的夢境;
第三個藥方,找回那個女孩或者忘記她。
后來,報亭老板因為出售黃色小說,又是猶太人的身份,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不久之后就死于心臟病。
心愛的女孩兒為了生存,攀上了納粹軍官。
教授也是猶太人,這個身份注定在這個國家待不下去,于是逃往國外。
從母親的信里得知,她在家鄉(xiāng)的日子也不好過。
書中的寫道的每一次離別,是故事的推進,也是弗朗茲逐漸從男孩成長為男人的節(jié)點。
你不成長,環(huán)境會逼著你成長,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若只是這幾次離別,還不足以讓他成長起來。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
各家報社的文章內(nèi)容幾乎一模一樣,有的甚至連標題都不懶得改,看報紙仿佛大家生活在一片繁榮之中。盡管心里知道這個社會出了問題,可沒人看站出來,因為只要一發(fā)聲就會被警察抓進監(jiān)獄。
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那本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書中所描寫的謊話連篇,人心惶惶的氛圍,與這本書中希特勒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完全一樣。
危險一次次的逼近,周圍人的冷漠,空氣中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我想,弗朗茲肯定也在很多個不眠之夜里,盯著天花板思考,自己是選擇跟周圍人一樣,逆來順受,安安靜靜的生活下去,還是喊出真實的想法,哪怕被處決。
這種生活讓我們覺得惡臭,死氣沉沉的黑暗和污穢是可以忍受的。
這樣,每個人都一天比一天更深的陷進泥潭中,在里面多待一天,離開它就會更加難一些。
于是,每個人都想方設(shè)法以最好的方式驅(qū)除惡臭、防備污穢,并在逐漸沉淪中安然度日。
但每一個沒有喪失理智的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尋找通往陽光的最佳道路。
日子過得越長,生命顯得越短。
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最終,弗朗茲爆發(fā)了。
他遵從內(nèi)心做出了瘋狂的決定,這是個既正確又錯誤的決定。他給了統(tǒng)治者一記響亮的耳光,當然,這也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書名取作讀報紙的人。
可所有報紙的內(nèi)容都是完全一樣,寫著些連小孩子都知道的謊話,如同接下來的漫長人生,繼續(xù)重復(fù)下去還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