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云
余額寶要突破天際?
據華爾街見聞7月1日報道:余額寶的規模在6月底已經達到1.43萬億元,超過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總額,并直追2016年中國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額1.63萬億元,中國基金報分析稱,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余額寶有望在9月底即可超過中國銀行2016年全年個人存款總額。余額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
銀行的危機已到燃眉。
貨幣基金規模爆發的背后
中國的銀行業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存款利率非常之低,而貸款利率很高,銀行基本上是躺著賺著利差。近幾年經濟態勢下滑,利率持續走低,個人存款放在銀行利息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貨幣基金的利率卻不低。(貨幣基金直接在金融市場上運作,取決于基金的投資內容,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利率更高的貨幣基金。
銀行的個人存款流動性遠不能滿足現在繁多的消費需求。貨幣基金存取方式更靈活。而對于余額寶來說,這一點尤為鮮明,有阿里背書,方便程度堪比活期,隨時提現,可以直接購物,在阿里巴巴已經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時候,多數用戶毫不思索就會選擇。
中國的行業監管跟不上行業的需要,人盡皆知。貨幣基金安全嗎?金融領域高收益永遠與高風險并存。監管的寬松給了金融市場自我發展的空間,于是貨幣基金儼然成了市場的寵兒。不過如果機構集中持有貨幣基金份額,流動性風險也潛藏著,當市場發生超預期波動時,大額贖回風險就會暴露。目前的貨幣基金市場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
貨幣基金,收益高,流動性好,如果風險在可控范圍內,自然是銀行存款的良好替代品。
傳統銀行的突圍
以美國金融市場的共同基金為例,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以傳統商業銀行為首的存款資產份額占所有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比是在66%,同期的共同基金的占比是3%,到了21世紀初,前者占比下降到32%,同期共同基金竟然達到了20%(當然,共同基金與貨幣基金的投資內容有所不同,舉例是說明基金業務對銀行存款業務的影響)。在中國,現在的貨幣基金也有此趨勢,貨幣基金已經大面積搶占了個人存款的市場,互聯網之勢不可阻擋,連銀行傳統的業務分銷優勢也在節節敗退。傳統的商業銀行該如何應對?困境之中如何反擊?
不得不說,互聯網從初期就在培養未來的用戶,用戶群體年輕,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接受新事物的程度高,它的用戶逐漸在成為社會的主要群體。借助互聯網強大的分布優勢,銀行的多年布下的大量線下網點可能成為了雞肋。互聯網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大大降低了用戶交易的成本。所幸互聯網不是一家企業的互聯網,所以銀行必須也在此處發力,網上銀行系統成為銀行的新的核心業務系統。另外對于銀行不得不降低內部管理的成本,提高競爭能力。裁員和關閉多余的分支機構會在長時間內作為銀行降低成本的手段。如前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用戶可以選擇更多樣的業務參與方式,因此銀行對于人才的需求會更傾向于具備信息技術和金融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從業務和客群角度來看,銀行應該重新開始強調零售業務的重要性,重視中小企業和個人的服務,還應大力發展新的零售業務,在個人理財業務上發力。在新經濟時代,富有階層越來越多地由一些年輕的知識擁有者和技術擁有者,他們對理財和投資的需求非常熱切,是一個很大的零售業務市場。在國外的銀行轉型期,銀行紛紛推出大量的針對個人的投資理財管理服務。中國的銀行業現在也在轉型上發力,增加新型的理財產品,也在涉足貨幣基金,成為綜合型的復合型的金融機構。
互聯網的發展的確已經讓銀行在改變了,但銀行能被取代嗎?我覺得不會,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金融監管的一步步完善,金融市場一定會向著規范的方向健康發展,銀行會成為垂直專業化、水平多樣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復合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