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第9章? 追求卓越的冒險
1979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想要拍一部紀錄片,討論美國企業的衰落,找到了W.愛德華茲.戴明。戴明給美國商人做了一次關于質量基礎知識的講座,他提到:“質檢并不能提高質量,質量在你檢查之前已經產生。一開始就把產品做好,這才是更好的辦法。”“這是浪費時間,浪費材料”。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財富500強的高管們逐漸清醒過來。
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工業沒落,“我們搞砸了”,西方工業家們舉手坦白。哈佛商學院的兩名學者提出,如果要逆轉這股看似不可逆轉的趨勢,那么以客戶為導向是最關鍵的環節。認為企業拋開了來自一手經驗的洞察力,選擇了冷漠的分析;著眼于削減成本,而不是發展長期的技術競爭力。企業失去了活力。
怎么辦呢?
答案之一是采納戴明的建議,朝東方看,向日本學習。此時日本索尼公司出產的收音機、電視機和其他消費電子設備把美國廠商沖擊得狼狽不堪。索尼公司總部1963年就被盛田昭夫從東京搬到紐約。索尼制造的產品精良,價格與美國同類設備相當,甚至略高。于是,研究日本的書籍一本接一本,理查德.帕斯卡和安東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藝術》成為暢銷書。他們認為,日本管理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愿景,認為這是西方最為缺乏的東西。日本研究者大前研一說,日本管理不僅是終身雇傭制,重要的是戰略思考藝術。“基本上就是創造力、直覺和理性”。其研發團隊多,體制靈活,創新出現在交界的地方,客戶是日本戰略方法的核心。
戴明認為,美國的管理者認為可以效仿日本,卻不知道該效仿什么的。戴明提出:管理應為混亂的現狀負責,顧客是上帝,工序很重要,質量第一,要培養員工。戴明的戰斗檄文有力地濃縮在他著名的質量管理14條中:
1.設立持之以恒改善產品和服務的宗旨。
2.接受新觀念。
3.不再依靠檢查來保證質量。
4.放棄“誰的價格低業務就給誰”的實踐,改為與單一的供貨商合作,將總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5.堅持不斷地改善規劃、生產和服務的每一個流程。
6.建立崗位培訓制度。
7.將領導階層制度化。
8.驅除畏懼心理。
9.打破員工之間的壁壘。
10.廢除針對工人的口號、訓詞和目標。
11. 廢除針對工人的數字定額以及針對管理層的數字化目標。
12.清理剝奪員工工作自豪感的障礙。廢除年度評比和獎懲制度。
13.有力地實行一套針對所有員工的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計劃。
14.讓企業中的每一個人都參與完成公司的轉型大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戴明的14條成了質量運動的誡命。戴明努力將質量從工廠車間搬到每位高管的辦公桌上,重新將質量塑造成了一種經營理念,甚至是生活的理念。
與戴明相似的是約瑟夫.朱蘭,朱蘭觀察了日本的管理實踐,并用他稱之為“質量管理”的方法培訓管理者和工程師們。
1951年,朱蘭出版了重要作品《質量控制手冊》。朱蘭認為,質量規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善乃三位一體。為了簡化并便于對照檢查,朱蘭繪制了一份“質量規劃路線圖”,呼呼用9個步驟讓質量“浴火重生”:
1.確定誰是顧客。
2.確定這些顧客的需求。
3.把這些需求翻譯成我們的語言。
4.針對這些需求開發一種產品。
5.優化產品功能,滿足我們和顧客雙方面的需求。
6.設計一個能生產出這種產品的流程。
7.優化流程。
8.證明該流程能在現有運營條件下生產出產品。
9.把生產流程轉換成運營流程。
這張簡單明了的處方箋讓質量福音傳遍了全世界。戴明和朱蘭馬不停蹄地在各地巡回講演,受到的歡迎不亞于專輯登上了公告牌榜首的搖滾明星。
也有一些企業考慮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重新發掘吃苦耐勞的草根管理經驗,重新考慮:競爭力、客戶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領導四個關鍵領域。
“如果你想學習,那就要想最好的學習,觀察它們在做什么。”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著作《追求卓越》一書影響巨大,“美國的問題在于,我們一味沉迷于管理工具,卻忽視了管理的藝術。我們的工具側重于衡量和分析。我們可以衡量成本。但光靠這些工具,我們并不能準確地闡明依靠……能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的員工的價值所在。”
《追求卓越》歷年來暢銷不衰,奧妙就在于它傳遞了積極的信息,充滿樂觀精神。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結論可以提煉成八大關鍵特征。它們基本上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1.貴在行動
2.貼近客戶
3.自主和創業精神
4.依靠員工促進生產
5.以深入基層的價值觀為動力
6.堅持團結
7.精兵簡政
8.松緊結合
彼得斯和沃特曼反對分析至上主義,認為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他們強調人甚于數據。
哈佛商學院羅斯貝絲.莫斯.坎特對企業活動考察細微,提出企業“授權”概念。她認為造就企業差異歸根結底還是靠人:領導者不但能幫助人們創造差異,還能引發大規模、大范圍的系列變革。只有一個問題:管理者比比皆是,領導者鳳毛麟角。
未來學家本尼斯成為領導學研究的開創者,一直思考領導力問題。曾對90位美國領導人作過領導力研究,從中確定4種常見能力:引導注意力、把握意義、贏得信任和自我管理。本尼斯說,引導注意力是一個愿景問題,他將領導力定義為“創造一個引人關注的愿景并將之轉化為行動并逐漸付諸實現的能力。”把握意義就是溝通,贏得信任就是“把追隨者和領導者聯系在一起的情感黏合劑。”“自我管理”表現在領導者能夠堅持不懈和自我認識,甘擔風險,敢于挑戰,但最最重要的還是學習。
領導者帶來了希望。
2018.11.03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