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無意中發現一個簡書日更挑戰,一下子想起自己三年前便開始起草卻一直沒有完成的小說。于是那個對待寫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我對自己說,或許我應該參加這個挑戰。
我參加了。
參加挑戰的簡友們有個微信群,里面男女老少各不相同,有像我一樣的新人小白,也有粉絲上萬的大神。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寫作的經驗,互相鼓勵。
群里很多人剛加群就坦言害怕自己堅持不下去,我亦有同感。學了這么多年語文,最頭疼的還是寫作,靈感來了什么都好說,沒有靈感吧便如臨大敵,恨不得馬上把自己藏起來,好躲避那纏人的,占了整張考卷百分之四十分數的作文題目。
日更的第一天其實并無什么難度,就是所謂的靈感來了,剎不住車,于是高高興興地寫了一篇《醒醒吧,別玩手機了》,高高興興地上交。似乎眾多簡友都有共鳴,文章還收獲了幾個喜歡,好不得意。
第二天的時候我把16年年初在博客上開寫的那個短篇給補上了。我還記得開始寫的那天是中考一模的第二天,我本該是在復習的,但實在沒有那個心,關于這篇文章的靈感又已緣起很久了,便毅然扔掉了課本,偷著拿出手機碼起字來。寫了大抵有兩千個字,后來的日子里就再也沒有動過,所幸我記憶力足夠好,還能把拋在腦后的故事梗概重新拾起。
這一篇有五千多字,考慮到那斷斷續續的創作過程,不能說是洋洋灑灑。
寫完這一篇像是圓了自己多年的一個夢,那種感覺還是很快樂的,腦子里空虛的幻想,終于能夠明明白白地寫下來,還能厚著臉皮給別人看了。
寫到第三天,我開始補另一個坑,和那篇小說是一個系列的,只是在講述其中另一個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罷了。我想把這些故事都聯系起來,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是相對獨立的,不是說你看了上篇非要看下篇的,沒有,不是的。
這一篇寫了六千多個字,實話說從四千字以后我就沒再怎么思考了,就這么木木地寫下去,寫成了個又臭又長。滿腦子只想的要把這文章寫完要把這文章寫完,要日更打卡,便不愿意再斟酌其辭了。
憾之。
這篇文章讀的人可少,投稿亦沒中上多少標,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孤獨地給自己點了贊。
我想我知道原因。
昨天我一邊寫一邊在想,我參加這個日更挑戰是否真的有意義。我是指,如果單純地為了寫作而寫作,那么寫作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反而還降低了人對文字的思考能力,豈非得不償失?
可若我不參加這個挑戰呢,我這好容易編的故事可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寫完了。
有利有弊。
我想起初中的時候,我語文成績可好,給班里同學分享我的經驗,就有人問如何搜集寫作素材。
我當時的建議是,把每天發生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不用像寫日記一樣,就一條一條列清楚,就不怕到時候沒東西寫了。
這件事情我沒有堅持下來,那個問問題的男孩子堅持下來了。中考的時候他語文比我高七分。
學習和寫作,最怕有心人。
其實歸根結底,我自認為這日更挑戰的意義在于:要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簡友群里的大家各有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路,本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欣賞,人人有共鳴。寫作本不是非要給別人看,它亦是人情感表達和保存記憶的一種方式,日更挑戰只是把這個目標趣味化了,而其本質是沒有變的。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日更打卡,而寫一些不經思考不知所云的東西,那不是本末倒置?況且又費時又費力。
我們為什么寫作,為了等我們年老了以后再來回味這一生的時候有憑有據。
是這樣么?
我不知道。
我只希望,參加了這挑戰的我,可以寫出一些,經過深思熟慮,至少能夠讓我孤芳自賞的東西,而不是那些硬擠出來的又臭又長頗似流水賬的垃圾玩意兒。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