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要考察一個人,不是只看做事的效果,而是要看做事的過程以及動機。
孔子說:“要認識一個人,首先看他為什么做這件事,其次觀察他采取什么方式做這件事,然后考察他做事過程中表現出的態度,各方面都了解到了,這個人怎么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么能隱藏得了呢?”
以往做事,其實是做給別人看的,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被別人看到,要人看到什么?看自己的用心去做、看自己辛苦去做、看自己認認真真的態度、看自己做出的成績,做完之后,就巴巴地等著別人的夸獎。可往往得到的并不是夸獎,或者別人根本就忽視了,甚至遭來一頓批評,心,不平衡了,有氣了,悲哀了,這情緒多次反噬自身,漸漸失去認真做事的興致,然后,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做起事來整個人感受到的都是不快樂。
問題在哪?在動機,在為什么做事。如果是帶著預期別人的夸獎去做事,收獲的是不快樂。如果不帶任何期待去做事,有人贊許也好,無人夸獎也罷,就算是得到批評,心是坦然的,坦然,光明,又怎么會有怨?不一定是快樂,但至少不是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