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在長達十余年的齊楚爭霸中,楚國雖無霸主之名,卻日益強大,勢力漸漸深入到淮泗地區,令中原諸國感到十分憂慮。
有些臨近國家,無力反抗,只能在楚國庇護下茍延殘喘,投靠這個原先被視為荊蠻的蠻夷之邦。
難道就沒有國家,能夠力挽狂瀾,挽回姬姓的顏面,甘心將霸主之位讓與楚人嗎?
1.
公元前633年,楚國軍力已經強大到可以直接攻打齊國,并且攻取了齊國谷城。這一年,楚國還發動了另外兩場戰爭,在滅亡夔國之后,兵鋒直指宋國。
宋國萬分焦急,環顧四周,唯有晉國還有些實力,只好向晉國求救。
當時晉國的國君是流亡19年,終于登上君位的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登位之時,已經六十一歲,這之前晉國經過驪姬之亂,實力大減,繼位的兩任君主處置失當,大失人心,尤其在對秦關系上,更是昏招迭出,以至于國君都被人俘虜了去(晉文公:你之砒霜,我的honey)。
這一年晉文公繼位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除了平定了一下周王子帶之亂,替王室料理了一下家事,倒也不覺得晉國如何強盛。
而楚國呢?
在長達十余年的與齊爭霸過程中,雖然表面上處處退讓,實則從無敗績。
宋國找到晉國,實在是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意思。
不過晉文公年紀雖老,壯心不已,君臣戮力,正準備效法齊桓公,稱霸諸侯。
但他們也清楚,僅僅是平定周王子帶之亂,得到王室認可,還遠遠不夠。
若要圖霸,得到中原諸侯的支持,唯一的方式,就是遏制楚國的北進!
晉文公采取的策略,與楚國當年如出一轍,并不直接救援宋國,而是發兵滅掉楚的屬國曹國、衛國。
楚國領軍大將子玉(子文的弟弟,子文年老,推薦他代替自己做令尹)大怒,準備與晉國開戰。
但楚成王不同意,他對子玉說:“晉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戹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
重耳周游列國,見了不少國君,但慧眼如炬,一口認定重耳是英雄的,唯有楚成王一人。
但是,接下來成王的舉動,就令人覺得十分蹊蹺了。
子玉堅持要與晉開戰,史書記載:楚王怒,少與之兵。
既然忌憚晉國,要么就不準戰,既然要戰,又少與之兵,楚成王這個決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2.
關于楚成王的這個決策,后世大致有兩種猜測:
其一,楚國若敖氏權勢過大,逼得楚成王做了決定。
其二,楚成王欲借重耳之手,殺死子玉,遏制若敖氏權力。
這些猜測有沒有道理呢?
有的,楚國原來的令尹子文(若敖氏),助楚成王奪位,爭霸天下,功勞無人可比。
但他在年老即將退休時,推薦自己的弟弟子玉繼承自己的令尹之位。
這就像晉國的六卿制度,有點世襲的意思了。
而之后的歷史證明,晉國因為六卿制度,分裂為三個國家,楚國的國君的確也與若敖氏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任何一個政治敏銳的國君,都不會允許這種狀況發生。
楚成王為了削弱若敖氏實力,采用非常手段,是合情合理的。
無論如何,楚國君相間,產生了重大分歧。
而就在子玉不顧君王反對,帶著欲證明自己的一腔郁憤(子玉曾說:不是我一定要建功立業,我是要塞住說壞話的人的嘴),率領十數年從無敗績的悍卒北上時。
晉國君臣卻冷靜分析,周密籌劃,一步步把子玉引到了最適合決戰的地點。
3.
這場大戰,還牽涉了兩個國家,齊和秦。
如果說,齊、秦、晉,都是一流大國,那么楚國就是超一流強國。
齊和秦的態度,這個時候就顯得很重要的。
哪怕齊秦按兵不動,留晉單獨與楚決戰,晉文公都憂慮重重。
如果齊秦見機而動,在我們失敗時,落井下石怎么辦呢?
晉國軍名將先軫獻上一個計策,促成了齊秦晉聯盟。
一方面,答應以曹,衛土地做補償,令宋國以土地賄賂齊和秦,請求齊、秦出面,為宋求情。
另一方面,扣留曹君,將曹衛土地劃分給宋,極力激怒楚國,拒絕齊,秦調停。
齊秦兩個大佬被駁了面子,很生氣,于是與晉聯合。
子玉其實也不是無能之輩。
晉文公五年(前632年)夏,子玉派人與晉交涉:如果晉國答應讓曹、衛復國,楚即解宋之圍。
這是一個一石二鳥之計。
如果晉文公答應了這個請求,曹衛宋會對楚感恩戴德,晉國一場白辛苦。
而如果晉文公不答應的話,曹衛宋都會怨恨晉國。
幸而先軫識破了子玉的攻心之計說:“他一句話使三國受惠,而我們一句話使三國受害,倒變成我們的不是了。”
晉國君臣流離失所十九年,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玩心計,您還嫩了點。
先軫又將計就計,私下許諾曹、衛復國,令其作書回絕楚國,同時扣留楚國使者,就是不放。
這一次,子玉惱羞成怒了。陰謀老子不玩了,戰場上講道理吧!
4.
四月,晉文公以當年承諾為由,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與宋成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國小子慭率軍駐扎于城濮,開始了扭轉乾坤的城濮之戰。
四月己巳,兩軍在莘北列陣而待,子玉領六百親衛,坐鎮中軍,不可一世的說:“今天必要消滅晉國!”
兩軍甫一開戰,金戈交鳴,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沖擊楚右翼的陳、蔡聯軍。
陳蔡本就羸弱,馬匹又見猛獸撲來,立時潰敗,晉軍士氣大振。
子玉,子上怒火中燒,率軍對晉中軍和上軍發起猛攻。
晉左右兩翼假裝潰敗,引得楚左軍長驅直入,就在快要追擊上時,晉中軍攔腰橫擊,下軍也從塵煙中沖出來,三軍合擊,消滅了楚左軍。
子玉見左右兩軍皆敗,只好引著中軍,大敗而歸。
楚軍不敗的神話,終于破滅。
子玉率殘部回楚國,行近方城時,成王的使者來說:大夫要是進方城去,怎么向申縣和息縣的父老交待呢?子玉無以自白,羞憤自盡。
聞聽此事,晉文公的態度耐人尋味,他大喜道:“今后沒有人危害我了!楚國的蒍呂臣當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會為老百姓著想。”
楚國北進爭霸之路,至此夭折。從前逼于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領導。
多說兩句:
楚國雖然在城濮之戰栽了大跟頭,但平心而論,實力是沒有多大減損的。
中原諸國實際上也奈何不了楚國。
楚國仍是名副其實的霸國之一。
事實上,直到秦漢之際,楚都還有強勁的影響力,所以有了那一句: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當然,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后,說說楚成王,這個齊桓,晉文,乃至中原文明的最大對手,下場只能用兩個字形容:
悲慘。
這個滅亡十二個國家,拓地千里的一代雄主,被自己兒子率軍包圍,被迫自殺。
臨死前,希望吃一頓熊掌再死,兒子都不答應。
千秋大業,不過鏡花水月。大不大V,似乎也沒有什么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