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子木分享的馮唐《成事》,剛開始小助理發出這個書名時,讓我很快想起“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還有應該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情況是指在做某一件事之前,沒有十分把握。仍抱著闖一闖的心態激勵自己去做。即謀事。經過自己的努力后,此事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這里或多或少有點碰運氣的含義。成則運氣好,不成則運氣不好。但世上不是做什么事都是成功的,你不去謀,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你去謀了,至少有一半的成功機會,并非你說的那樣達不到目標。因此,不管怎么樣,一個人都應該勤奮地做事,好運總是降臨勤奮的人身上。哈哈哈!聽聽子木是如何分享?
如何成事?少數人為什么能成事?為什么能持續成事?為什么能持續成大事?作家馮唐花3年時間,用麥肯錫的方法論,結合自己20年的管理經驗,對梁啟超編選的《曾文正公嘉言鈔》做了白話逐篇的品讀,寫成《成事》一書。希望把曾國藩如何在中國成事的經驗、心得、體會,普及給急需成事的現代人。
知道曾國藩這個人是來自從課本上的,我再蜻蜓FM聽書聽過《曾國藩》,從而了解更多一些,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湘鄉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出生于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后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旋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甘共苦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蔗吉士。自此供職京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鑒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明年升侍讀。后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并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為有所遵循。他寫的《討粵匪檄》文,號召“抱道君子”,“赫然憤怒,以衛吾道”,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他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系網。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余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范本。
順便從網上搜集到了曾國藩的《家書》如下:
曾國藩家訓? ? ?
? 【清】? ? ? 曾國藩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日:“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鶩,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
切囑切囑!千萬千萬!此后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識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
————節錄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譯文:
尋求學業之精深,沒有別的辦法,說的是一個“專”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維持一個人的生計”,說的就是技藝要專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卻沒有水可以喝,是不專的過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無論如何都應當致力于專深一門學業,如九弟立志練書法,也不必完全拋棄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練習字帖之時,決不可不提精神,隨時隨事,均可接觸體會。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們心里究竟有專一門學業的愛好沒有。如有志于探尋古代經典之學,就必須專守一經;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須專讀一個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須閱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詞也是如此,作應付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也是如此。千萬不可以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心志不專,如果各門學問同時進行,則必定一無所成。
切囑切囑!千萬千萬!此后你們寫信給我,對于各人專守之學業,務必詳細寫明;而且須向我詳細詢問到深處,文字多篇幅長也不要緊。以使我讀了你們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們的志向見識如何。凡是專攻一門學業的人,必定有所心得體會,也必定存在著需要解決的疑難問題。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告訴我,讓我與你們共同欣賞;有什么疑難問題,可以向我提出來,我們共同分析……
馮唐說,每次翻開曾國藩的書,滿紙背后都是:成事!成事!成事!
成事,不在乎失敗,而在乎成事的人
少數人為什么能成事?多數人,手里一把好牌,為什么總是出昏招,就總是打不贏?還有一部分成過事的人,暫時挫敗之后、暫時成功之后,為什么就徹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做了?原始禪宗的標準是:一個偈子答錯了,即使之前十萬個偈子都答對了,還是錯了。這個人還是沒有悟到塵世的本質。成事也一樣。不在乎失敗,在乎的是成事的人,怕的是有些成事的人,也不知道事是如何成的,也不知道事是如何敗的。機會來臨,這些人再沖上去,我只好在背后默念,阿彌陀佛。馮唐借助曾國藩的方法論,與大家分享,如果我們要做成事情的話,我們應該遵循哪些規則本質,以此幫助我們做決策。“成事”可學,關鍵是一要悟,二要干。成事,是一個豐富的詞。成事可學,你按照做事的邏輯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完做好。
作者就成事有以下幾點:
1。穩定的心態。
人生在世,不要輕易下賭注。窮途末路、家徒四壁,卻依舊下大的賭注,甚至賭上妻子兒女的人,很可能會讓自己無法翻身。當你在賭的時候,是因為知道自己沒有這些東西,想以小博大,想用小概率事件獲得大概率成功,這就是賭徒心態。為什么大概率失敗是賭徒的必然結果呢?因為宇宙中有非常準確的法則:德行配位。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是完全吻合的。那些踏實做事的人、可以持續做事做成事的人,從來沒有賭徒心態,反而是踏踏實實、勤勤肯肯做事。《孫子兵法》就是在告誡后人,不要投資取巧,不要以小博大。如果想要做成事,最重要的是,從內心出發,內心要沉穩堅固,心如磐石,心平氣靜,不要把賭注看得太重;否則,就是外重而內輕。如何做到內心穩如磐石?子木這3種讓自己穩定、不焦慮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第一、持續地勤奮努力,達到海量的刻意練習狀態,積累到一定的量,量變會引起質變。做大事的人有穩定的氣質,來自于他過往歲月中數以千次不計其數的刻意練習,直到對此事生出掌控權。第二,物質方面,給一筆錢判無期徒刑,有穩定的后方財力。第三,精神方面,不斷擴展見識。如果一個人焦慮著急,會陷入更多的坑。當自己穩如磐石,外在一切都無法影響自己。
高明是大處著眼,精明是小處著手
2。以明字為第一。
明有兩點:一點是高明,曰一點是精明。”如果一個人要成事的話,要做到明。包含了高明、精明。所謂高明,是說我們應該像鷹一樣飛在天空,擁有大局觀,能跳脫具體事物、具體人物、特定時代、特定心性,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看清事情本質及規律,尊重常識。所謂精明,是說能事事求真、求精、求準,俯下身段,實事求是,從不“我以為”,從不走捷徑,也就漸漸變得實在,也就漸漸歸于平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高明是大處著眼,精明是小處著手。做事沒有真正的捷徑,于高明和精明兩個角度反復做實事,反復磨煉心性,就是捷徑。
《孫子兵法》說的就是常識、規律。《孫子兵法》的內容是把人從跑偏的階段拉回正道,不斷告誡你,什么是常識。以少勝多不是常識,以多勝少才是常識。什么是出奇制勝?子木通過對《孫子兵法》的解讀,也改變了我過往的誤讀。出奇制勝,來自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太多人誤解了“以奇勝”這個“奇”字,這個詞理解錯誤的話,整篇孫子兵法都會理解錯誤。原文里,正,就是正規軍,偶數;奇,就是奇數,要準備大量的預備軍,做預備工作,做好隨時沖上戰場補充正規軍的部隊。所以“以奇勝”,并不是以奇術、意想不到的方法去獲勝,而是做好充分準備,除了正面抗敵,還要準備大量預備軍,以此達到《孫子兵法》里一再強調的“以多勝少、有了勝算再打”的核心思想。局部的小概率的優勢通過日積月累,變成大概率的局部優勢,再用局部優勢對抗敵人的弱勢,這個叫《孫子兵法》里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尊重常識,我們需要鷹的眼睛,有大局觀,去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牛人靠成事、靠作品,不靠吆喝、不靠爭。當你做成了事,即使不說話,這件事就成了嘴巴,已經幫你說了很多你想說的話。其實,曾國藩說的都是大白話,關鍵是一要悟,二要干。成事的前提是保有旺盛的精力。
3。持久的旺盛精力加大的能量(來自于天賦)。成事的前提:必須精力旺盛,精力持久,才能做事,做大事。
成事的前提是保有旺盛的精力。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諸葛亮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物,蜀國軍師、丞相諸葛亮身上的一些故事,諸葛亮以聰明、機智而聞名,善于用兵。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典故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可以說是最聰明的,但是他就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事事都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后是累死在戰場上而長眠于五丈原。然而司馬懿卻和他不一樣,經常閑下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練五禽拳,等到了時機,干成大事。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說身體健康是“1”,后面加許多“0”,這些“0”才有意義,否則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很多的企業家高管,為什么都會在生活中養成運動的習慣,就是如作者說的因為要保持體能,保持成事的身體狀態。如果一個人要做的事很多,但是身體能量跟不上的話,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還要有種野生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是從讀書而來,知道多少道理而來,它是從生命的基因、從命里而來。普通人值得借鑒的是:不斷釋放內心的洪荒之力,野性的力量。通過不斷看到內心的渴望去滿足它;通過接觸大自然,去釋放,讓內在野性力量流動起來。內在的野性力量是生命力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運動,讓氣血流通起來。《成事》書中,馮唐提出了獨特的觀點:氣是天生的,是求不得的,老天如果珍愛一個作家,會給足了他氣,他會忘記一切,不管一切怎么寫怎么有,從紙的左邊寫到右邊,從第一頁寫到300頁。我們可以透過文字感受作者氣血的流轉。做大事需要大能量的,一個人的大能量來自天賦。老天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會放入大能量,這個大能量與天賦天命是吻合的。天命,就是老天爺賦予你的使命,你來到這個地球的使命。老天爺希望通過我們這個管道,活出天命,更好的服務地球。為了讓你完成使命,肯定要給你配備大的能量,這個大的能量在我們行使天賦時就會極大的釋放出來。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賦呢?每個人天生熱愛的事情,你對哪些事情保有熱情,即使不給你錢,你也愿意沉浸其中,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天賦。天賦等于熱愛的事情。天賦的標準:第一,那些別人覺得很困難,但是你做起來卻輕而易舉的事情;第二,你內心一直都有熱情的,渴望做的事情。
4。逆商。當一個人面臨逆境時,如何面對它?第一,把逆境當做機會,修心的機會,修好了后會發現本事、見識都提升了幾個級別。第二,逆境中要放得下,能夠逆境坦蕩,讓外界不會對自己造成困擾,有生之年可以練成這樣的胸襟的話,一個人成就大事的可能性就激增。如果此時此刻在逆境中,恭喜我,我正在修煉之日,等我修煉之后,再看世事繁華,未來一定錦上添花。子木分享《走出劇情》中,李雪老師說:“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掉在一個坑里的時候,不要焦慮,首先告訴自己:哇,我意識到我掉坑里了。”很多人掉坑踩雷了都不自知,而我知道自己掉坑里,這個覺知很了不起。然后借助這個坑,給自己帶來的困境,不斷修煉自己。一個人做多大的事情,完全是來自內心的容量,心是多大的容量就可以做多大的事情。曾國藩的這段話與孟子的話類似,勝在更簡單,更實在:“心寬體健,沒有內傷,自然成佛”。
5。立德立功立言。古往今來,大成就者都是這樣,一邊做事,一邊寫文章總結自己的三觀和方法論,既是總結自己,也是傳道,更是讓別人幫助自己找到問題。孔子、司馬遷、蘇軾,莫不如此。立德立功立言。大成就者,都是一邊做事,一邊寫文章教人如何做事情。
6。安命。“小心安命,埋頭做事。”安命很重要。簡單來說就是:認命干活。順著天命做事,認命不是投降,而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努力做能做的事情,避開不能做的事情。這就是安命。這也是孫子兵法說的,以多勝少。命里不能做的就是虛,放棄掉,專心做能做的擅長做到,就變成了實在,用實去擊虛,就會得到想要的。如果你曾沉浸在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中,那么是時候警醒一下了,畢竟那只是故事。人在大自然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如果想讓自己的力量不斷加持的話,就要跟天合作,大家站到同一個戰場,同一起跑線,齊頭并進。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跟天對抗呢?認命就是認出天命,之后跟老天爺攜手并肩作戰,正所謂,天有神助,何愁不成事。
7。不能懶。簡單來說:普通人不能懶。所以集中力量干大事,把力量集中在有事上,不斷持之以恒。加入時間的維度堅持三年、四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將小概率事件累積成大概率的成功,以多勝少,以強勝弱,尊重常識,每個人都可以成事。大道至簡,很多人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曾國藩說:大道理不用太多不用太細,如果一個人一輩子能記住幾句日用的家常的話,并且一輩子去切實遵行就足夠了。一個人能夠向過去看多遠,那么他未來也可以走多遠。向過去那些亙古不變的大道理學習,你未來也會越走越遠。
祝愿我們小伙伴們都行走在自己的天命路上!
? 感恩感謝子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