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之后,我們都開始以成年人的新身份生活于世,我們一邊感受成年后的種種新奇,一邊卻又被迫貼上了一個又一個標簽,比如 " 成熟 " 、 " 獨立 " ,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一個堅強而值得依靠的成年人,因為本該如此。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說:在大一時,因為害怕自己被孤立,所以習慣性的會遷就舍友,平時的宿舍活動也都是聽從別人的意見,但后來慢慢發現這樣的自己仿佛就只是生活在別人的世界。所以慢慢的,他不在像以前一樣,開始遵從自己的意愿做事。
到了大學,我們不再能像以前一樣,做什么都由著自己,現在的我們都是遠在他鄉,為了一個夢想,為了一份未來而努力奮斗。但卻不能為了融入生活而磨滅自己的個性,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存在的最大亮點,就是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性色彩。
因而,我們勢必要習慣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在大學這座城市里,當繁華與喧鬧平靜,剩下的本就是無盡的孤獨和寂寞。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大人,卻從一開始就要像大人一樣處理各種事情,哪怕自己應付不來,也要把眼淚憋回眼眶爬起來繼續奮斗。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相信這句話。我們一次次用自己的經歷驗證著曾經的那些心靈雞湯是多么的可笑,可沒有辦法,我們還是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嘗試。
我們跟很多人說 " 我很好 " ,但實際并沒有那么好,我們期待陪伴,渴望關心,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卻習慣于把這種需求深埋心底。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里寫道:從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
記得一個月前,剛來長春不久的我對一切都還不適應,被一場重感冒狠狠的擊倒在床上,雖然有舍友的照顧,但心里那種對家的思念還是滿積待噴,最后我還是沒忍住給家里打個一個電話。父母問我的近況,我強忍著眼淚,說我一切都好,但當掛掉電話的那一刻,眼淚止不住的流了出來。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有幸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享受的最好的生活,因而當我們背負著父母的期望,背負著自己對自己的向往而努力時,任何的 " 脆弱 " 和 " 認輸 " 都會被認為是沒出息。這些都沒錯,我們該成長,也該承擔起自己的人生,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無時無刻都是無堅不摧的,因為哪怕強忍淚水也不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正如《孤獨患者》網易云熱評說的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偌大的城市,忙著趕路也忙著按照別人的期望變得更強,但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也有猶豫不決軟弱無力的時候,需要別人給一個堅定的眼神;我們也有孤獨和彷徨的時候,一個人熬過白天的辛苦,晚上渴望得到一個溫暖的陪伴。
其實,無可避免的,我們都需要陪伴和安慰,哪怕只是夜晚的一次傾聽,哪怕只是手機的一段音樂,甚至只是無意走到身邊一只小貓,都可以將煩躁又無助的心撫平。沒有誰的人生是輕而易舉的,生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走不動的時候就停下來歇歇,想哭的時候就放聲哭一場,憤怒的時候就去宣泄,孤獨的時候就去尋找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