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具有著鮮明的民族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中華大地上,上至都城,下至村落,城鎮郊村,乃至海外華人聚居區,大多建有關廟,人們把興建關廟、敬崇關公,作為凝聚民族合力、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
關公文化現在已經上升為一種現代性、民族性的文化符號,它的精神內涵已經超越了地域性限制,成為全中華民族甚至是全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
關公文化所體現的傳統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關公文化的精髓所在。對國以忠,待人以誠,交友以義,處事以信。講信義、重承諾,財賄不足移其志,爵祿不足動其心,崇尚正義,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這些蘊含于關公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為人質量,歷來為社會所認同、為世人所稱道。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伸張社會公平正義,反對一切違背人的良知的行為,具有其現實的意義。
以忠孝節義仁勇信為核心內容的、豐富而持久的關公文化,以及由此而產生出的一系列相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已經深深滲透進中國各族人民的心中,成為中國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社會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道德偶像,弘揚關公文化,可以以此來規范全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一代精忠懸日月,千秋正氣壯山河”,關公文化之所以能長久興盛、廣布各地,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原因一:關公人格的魅力
關公忠心耿耿,一生追隨劉備,矢志不渝;關公恩怨分明,信義卓著,華容道曾義釋曹操;關公為人仗義,青年時即為民除害,怒殺豪強;關公義結桃園,肝膽相照,共生共死;關公勤奮好學,廢寢忘食,夜讀《春秋》,富有學養;關公平時善待士卒,仁達天下;關公英雄氣概,刮骨療毒,言笑自若;關公神勇善戰,叱咤風云,曾留下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關公膽識過人,孤膽單刀會魯肅,東吳震悚;關公文武雙全、有勇有謀,曾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符合普世民眾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訴求。
原因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
對關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南朝陳光大年間(公元567年)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到了唐朝,關羽曾一度進入武廟作為陪祀。宋代封為“忠惠公”、“祟寧真君”、“義勇武安王”等。元朝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歷十八年“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到了清代,清統治階級認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關公的神佑,所以,順治皇帝特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城綏靖佑贊宣德關圣大帝”。民國時期曾將關羽與岳飛合祀于武廟。
原因三:儒釋道三教的尊奉
儒教尊關公為“武圣人”,與孔子并肩而立。也曾被讀書人尊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衡帝君”,或稱“山西夫子”,曾有對聯說:“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看春秋”。道教則奉關公為“關圣帝君”,曾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武安尊王”等。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并傳說他曾顯圣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伽藍菩薩”,“蓋天古佛”、“伽藍尊王”等。
原因四:商業行業的信仰
關公信眾還來自于不同行業,特別是廣大工商業者對他的尊奉,在商貿物流發達的地區廣建關公廟宇;晉商、徽商、陜商、豫商、閩商、浙商、湘粵之商,都對他的誠信仁義精神大力張揚和傳播;舉凡司命祿、佑選舉、治疾病、除災害、驅邪惡、誅逆叛等佑護職能,均附加在關公名下。因為關公地位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金融業、典當業、運輸業、美容業、教育業、廚業、命相業等等行業也推祟關羽,把關公當成行業神加以供奉。
因關公以信義為本,公平公正,又設計了明日清簿,是會計師的開山祖師,商人們為了確保相互之間的信賴,請一位尊神來做監護,十分必要,關公是公平公正的代表,關公的義不負心形成了以仁義、公正為核心的商品交易準則,形成了義中求財的商品交易道德,所以被尊為武財神。
原因五:文學藝術的升華
唐宋傳奇,宋時的“說三分”,經典小說《三國演義》起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除了小說之外,戲曲藝術如京劇、昆曲、秦腔、晉劇、豫劇、越劇、楚劇、漢劇、越調等地方劇種以關公為主角的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入民心。關公還作為儺神的形象活躍在民間信俗的舞臺。同時,不同時代畫家的繪畫,眾多民間藝人的版畫、年畫、門畫、雕塑也創作了大量關公藝術形象。關公圣像的莊嚴肅穆、儒雅可敬,關帝廟壁畫的精美絕倫等藝術傳承也為關公形象的不斷圣化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因六:民間祈福平安的心態
在民間,關公扮演了揚善懲惡、驅邪除魔、主持正義的保護神的角色,成為各行各業、婦孺老幼尊奉的萬能之神。民間年畫中的天地諸神、三界諸神或三教諸神畫像中,關帝的像常常置于正中,圖像比玉帝還要大,或者與玉帝同樣大小,說明關公在民間的信仰神殿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為正義及正氣化身,又被尊為伏魔大帝,最善制煞鎮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出行未卜吉兇,請一尊圣像鎮守宅中,或前往關帝廟祈求,可以趨吉避兇,保平安,消災避禍。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