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優游>
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活動是一項由家長與學生新發起的活動,在活動中主播們將按照固定的頻率分享詩詞、歷史、古典小說、文學常識的知識,將國學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將古老的華夏文明傳承下去?;顒訌?018年3月25日開始,目前有數十聽眾與主播共同交流。我是詩詞主播貓貓。
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臺
貓貓詩詞學習分享
??貓貓頻道簡單介紹??
大家好,我是貓貓。這幾個月,我將會每次向大家分享一個主題,每個月分享兩個相近的主題,讓我們對某一方面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本月我們要說的小“主題”是:詩意地活著。
一個“主題”是這個運作的:我將會帶頭分享一個主題中的一/二首詩詞或一/兩個相關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詩書優游國學分享交流群的主播貓貓。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中將近末尾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忙碌的工作者們都會拼命地趕工、學生們都要準備好好復習期末考試,非常焦急。經常便有人感嘆:要是能夠活得愜意、富有詩意該多好呀!“詩意的棲居”似乎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一種“奢望”,似乎“詩意的棲居”是那么的美好,同時又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提到“詩意的活著”,人們不免會想到將“隱居”發揚光大的陶淵明,紛紛感嘆他所在的高境界。其實,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成為“現代陶淵明”。不信?那就請和我一起看看陶淵明的《移居》二首吧!
喜馬拉雅音頻《移居》二首
《移居二首》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從園田居遷居至南村不久后創作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均寫與南村鄰人交往過從之樂,又各有側重。其一謂新居雖然破舊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頗以能和他們共度晨夕、談古論今為樂。其二寫移居之后,與鄰人融洽相處,忙時各紀衣食,勤力耕作,閑時隨意來往、言笑無厭的興味。整個作品充溢著溫暖與歡欣的氣氛。
咱們先講其一。
《移居》其一
陶淵明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先來疏通文意。第一句“昔欲居南村”中的南村,很明顯是一個地方,這是哪里呢?歷史學家們對“南村”的解釋不同,我比較認同的是在潯陽城下(江西九江)(見《陶淵明詩箋注》)。下一句“非為卜其宅”,卜宅是什么呢?字面意思,占卜問宅之吉兇。這兩句是說從前想遷居南村,并不是因為那里的“風水”好。
下一聯說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素心人就是指心性純潔善良的人。數就是指屢。晨夕就是朝夕相見。比如我對我的愛人(當然了我還沒有···)說我“樂與數晨夕”就是說我愿意和你每天生活在一起啊親愛的。這兩句是說聽說南村有很多樸素的人,自己樂意和他們朝夕共處。
接著講“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懷此是抱著移居南村這個愿望。頗有年很簡單,就是已經有很多年了。茲役是這種活動,在這個語境下表示移居。從茲役:順從心愿。這兩句是說多年來懷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終于實現了。
下一聯“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蔽廬就是破舊的房屋。何必廣,何須求寬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夠放一張床一條席子就可取了。
接著,“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鄰曲,及鄰居,指殷景仁、龐通等,即所謂“索心人”。據他的《與殷晉安別》詩云:“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笨梢娨缶叭十敃r曾是他的鄰居??挂话愕耐ㄐ蟹g時通假字,通亢,高的意思??寡跃褪强怪敝?,也就是高談闊論或高尚其志的言論。在昔:指往事??寡哉勗谖?,就是一起大聊咱們當年的事情呀!這兩句是說鄰居經常來訪,來后便高談闊論往事。
最后一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析就是剖析文義。魏晉時候的人喜歡辯難析理,陶淵明也不免有這種愛好。所謂析義,主要是一種哲學理趣,與一般分析句子的含義不同。這兩句是說共同欣賞奇文,一起剖析疑難文義的理趣。
疏通了大意,咱們再來看這首詩的高明之處。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弊匪萃?,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聯系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古人迷信,移居選宅先卜算,問兇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兇險則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諺所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諟Y明生活在“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的時代,對充滿虛偽、機詐、鉆營、傾軋的社會風氣痛心疾首,卻又無力撥亂反正,只能潔身自好,歸隱田園,躬耕自給。卜居求友,不趨炎附勢,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他清高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現。
中間四句寫“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庇刹肪映踔詫懙饺缭敢凭?,是詩意的轉折和深化。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弊廬雖小,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襟,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對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來,不少有識之士都表現出高遠的精神境界??鬃哟蛩愕綎|方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有人對他說:那地方太簡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杜甫流寓成都,茅屋為秋風所破,愁苦中仍然熱切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劉禹錫為陋室作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逼浔梢暪賵龅谋拔叟c腐敗,追求高潔的品德與志趣,在審美氣質上,和陶淵明這首詩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本唧w描寫得友之樂。詩中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交談的內容自然不同于和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限于農事,而帶著讀書人的特點和愛好。他們一起回憶往事,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交心,他們一起欣賞奇文,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暢游學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詩人創作《移居二首》時,正值四十六、七歲的中年時代。這是人生在各方面非常成熟的時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讀陶淵明歸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樣,《移居》給人的感受是鮮明而強烈的:他深深厭惡著黑暗污濁的社會,鄙視丑惡虛偽的官場,但他并不厭棄人生。在對農村田園、親人朋友的真摯愛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歸宿,心靈的慰安和休息。高蹈、灑脫而又熱愛人生,戀念人生,獨特而親切的情調,情趣與理趣共輝,陶淵明其人其詩的魅力,首先來自對人生與自然的詩意般的熱愛和把握。
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向來以樸素平淡、自然真率見稱。這種獨特的風格,正是詩人質性自然的個性的外化。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在《移居》一詩中也得到生動地體現。
讀完了第一首詩,咱們再來看看《移居》的第二首詩。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仍然是首先通曉文意。
第一聯“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贝笠馐钦f春秋多晴朗天氣,恰好登高賦詩。
接下來“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斟是盛酒于勺。酌是盛酒于觴。斟酌合起來就是倒酒而飲,勸人飲酒的意思。這兩句是說鄰人間互相招呼飲酒。
下一聯“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農務就是咱們平常說的農活兒。輒(zhé):就。相思:互相懷念。這兩句是說有農活兒時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時便彼此想念。
第四聯“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談心。厭:滿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談笑笑永不厭煩。
第五聯“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此理:指與鄰里過從暢談歡飲之樂。理:義蘊。將:豈。將不勝:豈不美。茲:這些,指上句“此理”。這兩句是說,這種鄰里之間過從之樂豈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拋棄這種做法。
最后一聯說: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紀:經營。這兩句語意一轉,認為與友人談心固然好,但應當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獲。
接下來,我們再來品析這首詩。
前人評陶,統歸于平淡,又謂“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文骨,乃可不朽”。陶淵明生于玄言詩盛行百年之久的東晉時代,“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乃詩壇風尚,故以理為骨,臻于平淡皆不為難,其可貴處倒在淡而不枯,質而實綺,能在真率曠達的情意中化入淵深樸茂的哲理,從田園耕鑿的憂勤里討出人生天然的樂趣。讀陶詩《移居》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來,篇斷意連,接得巧妙自然。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賦詩,一快胸襟,歷來為文人引為風雅勝事。對陶淵明來說,在柴?;馂闹螅逻w南村,有此登臨勝地,更覺欣慰自得。登高不僅是在春秋佳日,還必須是在農務暇日,春種秋獲,正是大忙季節,忙里偷閑,登高賦詩,個中趣味決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領略,何況還有同村的“素心人”可與共賞新詩。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興,在此詩中便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兩句用意頗深卻如不經意道出,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賦詩之樂以外,更有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边^門輒呼,無須士大夫之間拜會邀請的虛禮,態度村野,更覺來往的隨便。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樸,反見情意的真率?!跋嗪簟敝饪赡苁侵膏徣擞芯?,特意過門招飲詩人;也可能是詩人有酒招飲鄰人,或鄰人時來串門,恰遇詩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賞新詩。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敝T般境界,在陶詩這兩句中皆可體味,所以愈覺含蓄不盡。
當然,人們也不是終日飲酒游樂,平時各自忙于農務,有閑時聚在一起才覺得興味無窮:“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輒披衣,言笑無厭時?!边@句既頂住上句招飲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時歸去,閑時相思,相思復又聚首,似與過門相呼意義重復,造成一個回環,“相思則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見的頂針格,強調了這一重復,使筆意由于音節的復沓而更加流暢自如。這種往復不已的章法在漢詩中較常見,如《蘇武詩》、《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疊回環、曲盡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陶淵明不用章法的復疊,而僅憑意思的回環形成往復不已的情韻,正是其取法漢人而又富有獨創之處。何況此處還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詩意的深化。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的真率,閑時相思,才見其友情的深摯。披衣而起,可見即使已經睡下,也無礙于隨時相招,相見之后,談笑起來沒完沒了,又使詩意更進一層。如果說過門輒呼是從地鄰關系表明詩人與村人的來往無須受虛禮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無厭則表明他們的相聚在時間上也不受俗態的拘束。所以,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也就將摒絕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余。此際詩情已達高潮,再引出“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這兩句扣住移居的題目,寫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對上文所述過從之樂的總結。不言“此樂”,而說“此理”,是因為樂中有理,由任情適意的樂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從表面上看,這種快然自足的樂趣所體現的自然之理與東晉一般貴族士大夫的玄學自然觀沒有什么兩樣。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說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彼坪跻部梢杂脕斫忉屘諟Y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與”、“欣于所遇”之樂,其實質內容和表現方式大不相同。東晉士族自恃閥閱高貴,社會地位優越,每日服食養生,清談玄理,宴集聚會所相與之人,都是貴族世家,一時名流;游山玩水所暫得之樂,亦不過是無所事事,自命風雅;他們所寄托的玄理,雖似高深莫測,其實只是空虛放浪的寄生哲學而已。陶淵明的自然觀雖然仍以玄學為外殼,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脫離虛偽污濁的塵網,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他所相與之人是淳樸勤勞的農夫和志趣相投的鄰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樸實明快,是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諦。所以,此詩末二句“忽跟農務,以衣食當勤力耕收住,蓋第耽相樂,本易務荒,樂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無弊,而用筆則矯變異常”。結尾點明自然之樂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叭松鷼w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人認為人生只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才能欣賞恬靜的自然風光,享受純真的人間情誼,并從中領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這種主張力耕的“自然有為論”與東晉士族好逸惡勞的“自然無為論”是針鋒相對的,它是陶淵明用小生產者樸素唯物的世界觀批判改造士族玄學的產物。此詩以樂發端,以勤收尾,中間又穿插以農務,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勘為根本,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但見筆力矯變而不見運斧之跡。全篇羅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適意的自然之樂貫串一氣,言情切事,若離若合,起落無跡,斷續無端,文氣暢達自如而用意宛轉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緩而實極天然渾成。
由此可見,作詩以理為骨固佳,其尤貴者當善于在情中化理。晉宋之交,玄風大熾,一般詩人都能談理。山水詩中的談玄說理成份多為后人所訾議,而產生于同時的陶淵明田園詩中亦有不少談理之作,卻博得了盛譽。原因就在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自然證理,理贅于辭;而陶詩則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后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再談談我自己的感受,我們宣揚要“返璞歸真”要“文辭不華麗,質樸而又清麗”,說的不就是以陶淵明為典型代表的魏晉詩歌嗎?如果你喜歡的style的話,考慮買本魏晉名詩集看看???
回到最開始我所說的“詩意的棲居”,你看,其實詩意不一定就非要找一個荒野郊原去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基本不可能,也不一定非要有多大的房子,多么的閑適——為了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恐怕只有退休的老年人和富二代可以了吧?也許有的時候,只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捧著自己愛的書,心里有那些自己愛的追求,不改其樂——這,不也是一樣的很“詩意”嗎?!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了陶淵明的移居二首,抒發了一些自己的小小觀點,可能他人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我希望可以讓大家哪怕有那么一丁點的小觸動——憑什么,你我就不可以活得“詩意”呢?
最后,我再給出幾個可供選擇的參考反饋題目,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啟發:
- 你知道陶淵明在移居到南村之前是在哪里隱居的嗎?為什么他要搬過來呢?從中你可以看出他對人生的什么態度呢?
- 聽完分享,你是否對詩意與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呢?如果有的話??梢院痛蠹乙黄鸱窒砺铮?/li>
- 你知道陶淵明還有什么故事嗎,這個故事和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有何聯系呢?
- 我向大家介紹了魏晉詩歌的清麗質樸,對比后來唐初或其他時期的作品,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本次我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感謝你的收聽,我是貓貓,我們下期再見吧!
參考資料:《陶淵明傳》《陶淵明傳》《陶淵明詩箋注》《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古詩賞析》
【本文系Pleiades_Antares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私自轉載,歡迎轉發本文章、點贊評論打賞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