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吸引人的、高效的用戶體驗的方法稱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非常簡單:在開發產品的每一個步驟中,都要把用戶列入考慮范圍。
- 五個層面: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范圍層、戰略層。其中:
- 表現層,看到的是一些列的UI,由圖片和文字組成。
- 框架層,在表現層之下,用于優化設計布局,以達到這些元素的最大效果和效率
- 結構層,比框架層更抽象,框架層是結構層的具體表達方式
- 范圍層,結構層確定APP的各種特性和功能最適合的組合方式,而這些特性和功能構成了APP的范圍層。
- 戰略層,APP的范圍層基本上是有APP的戰略層決定的。
- 這五個層面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只有在這個基礎架構上,我們才能討論用戶體驗的問題,以及用什么工具來解決用戶的體驗。
用戶體驗的要素
戰略層
無論是功能型產品還是信息型產品,戰略層關注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來自企業外部的用戶需求。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觀眾想從我們這兒得到什么,還要知道他們想達到的這些目標將怎樣滿足他們所期待的其他目標。
雨用戶需求相對應的,是我們對APP的期望目標。這些產品目標可以是商業目的,或是其它類型的目標。
范圍層
在功能型產品一側,是一種功能規格:對產品的“功能組合”的詳細描述。在信息型產品一側,范圍則是以內容需求的形式出現的:對各種內容元素的要求的詳細描述。
框架層
三個部分:
- 信息設計:一中國年促進理解的信息表達方式
- 界面設計:安排好能讓用戶與系統功能產生互動的界面元素。
- 導航設計:屏幕上的一些元素的組合,允許用戶在信息架構中穿行。
表現層
為最終產品創建感知體驗。
具體五層的描述
戰略層
成功的用戶體驗,其基礎是一個被明確表達的戰略。知道企業與用戶雙方對產品的期許和目標。有助于促進用戶體驗各方面戰略的確立和制定。
- 產品目標: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么?
- 商業目標:商業驅動因素
- 用戶需求: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么?
- 用戶細分,可以通過將大量用戶需求劃分為幾個可以管理的部分來完成
- 可用性和用戶研究:想弄明白用戶需要什么,要先知道他們是誰。用戶研究領域致力于收集必要的信息來達成共識,例如現場調查、人物分析、用戶測試等。
- 創建人物角色,是非常有價值的。將統計數字背后具體化為真正人物,可以讓用戶更加真實。這叫做用戶模型。
范圍層
帶著 “我們想要什么”,“我們的用戶想要什么”的明確認識,我們才能弄清楚如何去滿足這些戰略的目標。
定義項目范圍則同時在做這兩件事:這是一個有價值的過程,同時能產生有價值的產品。
- 過程的價值在于,整個事情還處在假設階段的時候,它能迫使你去考慮潛在的沖突和產品中國年一些粗略的點。現在能確定解決那些事情,那些必須要遲一點再解決。
- 產品的價值在于,被定義的這個產品給了整個團隊一個參考點,明確了這個項目中要完成的全部工作,它也提供了一門用于討論這件事情的共同的語言。定義好這個語言,也就保證在設計過程中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
- 一定要用文檔來定義產品需求,雖然很麻煩,但是:
- 這樣你才知道你在建設什么
- 這樣你才知道你不需要建設什么
- 在這里,范圍層被“功能型產品”和“信息型產品”分成兩個部分:在功能型產品方面,我們考慮的是功能型規格——哪些應當被當成軟件產品的“功能”以及相應的組合。在信息型產品方面,我們考慮的是內容,這屬于編輯和營銷推廣的傳統領域。
- 上一章節說過的人物角色,我們可以將這些虛擬人物放到一個簡短的故事之中,稱之為“場景”。簡單的描述了一個人物角色會如何完成這些用戶需求。
功能規格說明
文檔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定義可以。我們需要的文檔需要足夠清楚和準確。功能規格說明不需要包含產品每一個細節,只需要包含在設計或開發過程中出現有可能混淆的功能定義。同時功能規格說明也不需要展望產品未來的理想化狀態——只需要記錄在創建這個產品時已經確定下來的決議。
功能規格說明要注意:
- 樂觀。描述系統講要做什么事情去“防止”不好的情況發生,而不是描述這個系統“不應該”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 具體。盡可能詳細地解釋清楚狀況,這是我們能決定一個功能是否被實現的最佳途徑。
- 避免主觀的語氣。保持明確,避免歧義。
確定需求優先級
- 如果因為時間有限,可以把特性放到下一個版本或者項目里程碑中。如果是資源有限,則技術或企業的變化有時能減少資源的負擔,從而使某個功能得意實現。
- 任何不符合當前項目的戰略目標的特性建議,都要通過范圍定義將其排除出去。
- 關注戰略目標,而不是各種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對決策者的需求表示認同,是解決特性沖突的關鍵。
結構層
- 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都強調一個重點:確定哥哥將要呈現給用戶的元素的“模式”和“順序”。交互設計關注于將影響用戶執行和完成任務的元素。信息架構則關注如何將信息表達給用戶的元素。
- 用戶對于“交互組件將怎樣工作”的觀點稱為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用于在交互設計的開發過程中保持使用方式的一致性。在理想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告訴用戶網站使用的是什么樣的概念模型:用戶在使用網站的時候,基本上是靠直覺的,因為這個網站的交互行為與他們隱含的期望完全相符。
- 信息架構研究的是人們如何認知信息的過程,對于產品而言,信息架構關注的是呈現給用戶的信息是否合理病具有意義。
- 從上到下 的信息架構方法將從戰略層所思考的內容,即根據產品目標與用戶需求直接進行結構設計。先從最廣泛的、有可能滿足決策目標的內容與功能開始進行分類,然后再依據邏輯細分出次級分類。這樣的“主要分類”與“次要分類”的層級結構就像一個個的空槽,而內容和功能將按順序一一填入。
- 從下到上 的方法是根據“內容和功能的需求的分析”而來。先從已有的資料開始,我們把這些資料統統放到最低級別的分類中,然后再將它們分別歸檔到較高一級別的類別,從而逐漸構建出能反映我們的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的結構。
- 從上到下的架構方法有可能導致內容的重要細節被忽略。
- 從下到上的架構方法則可能過于精確的反映了現有內容。
- 結構質量最重要的標準,不是“整個過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驟”,而是“用戶是否認為每一個步驟都是合理的”以及“當前的步驟是否自然地延續了上一個步驟中的任務”。毫無疑問,用戶喜歡一個被定義清楚的七步過程,而不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被勉強壓縮的三步過程。
框架層
框架層包括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在框架層,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提煉這些結構,確定很詳細的界面外觀、導航和信息設計,這樣能讓晦澀的結構變得實在。
- 提供給用戶做某些事的能力,屬于“界面設計”。
- 如果是提供給用戶去某個地方的能力,這是“導航設計”。信息架構把一個結構應用到我們設訂好的“內容需求列表”之中;而導航設計則是一個用戶看到那個結構的鏡頭,透過它,用戶可以“在結構中自由穿行”。
- 如果是傳達想法 給用戶的話,那就是“信息設計”。
- 界面設計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技巧,使用戶完成任務的過程變得容易。一個簡單的技巧,就是在這個界面第一次呈現給用戶的時候,仔細考慮每一個選項的默認值。
- 另一個更好的做法是,能自動記住某個用戶最后一次選擇狀態。
- 最關鍵的是,用一種能“反映用戶思路”和“支持他們的任務和目標”的方式來分類和排列這些信息元素。
- 頁面布局被納入一個詳細的文檔,并稱為頁面示意圖或者線框圖。線框圖是整合在框架層的全部三種要素的方法:通過安排和選擇界面元素來整合頁面設計;通過識別和定義核心導航系統來整合導航設計;通過放置和排列信息組成部分的優先級來整合消息設計。
表現層
- 我們在這里解決并彌補“產品框架層的邏輯排布”的感知呈現問題。
- 如果設計是成功的,用戶眼睛的移動軌跡模式應該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
- 首先,它們遵循的是一條流暢的路徑
- 其次,在不需要太多細節來嚇倒用戶的前提下,它為用戶提供有效選擇的、某種可能的“引導”。
- 在視覺設計中,我們用于吸引用戶注意的一個主要工具就是對比。
- 在設計中保持一致性是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能使你的設計有效的傳達信息,而不會導致用戶迷惑或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