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不要隨便談恩:與外人說恩義,與家人說情愛
1,親子關系上,不要隨便談恩
雖說現在提倡民主平等,在家庭教育上也十分提倡與孩子平等做朋友,創造平等關系,和諧環境,但這也只是少數有“思想”的家庭所為,中國大部分家庭還是喜歡和孩子談“恩”。中國傳統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一方的弱勢,順從來維持大局的和諧,一代一代的壓抑與犧牲換來平衡,包括夫妻之間的讓。然而自古父子反目,婦女掙扎的故事從未斷過,重君臣的父親逼得英雄哪吒自殺,為何?是親人說恩。什么是“恩”,恩字本義上就是意味著上下關系,強制關系的存在,如果有人幫了你什么,你就必須什么的意味。
當今網絡上,生活中,談到親子關系,關于“感恩”的話題就不斷,但據筆者觀察與經驗,在多元化發展,談民主,談平等的今天,在家庭中談這個恩字,不僅不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是造成很多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破碎的原因。先說親子關系,請問孩子在出生上面,與父母是一種幫助關系嗎?
是父母幫助孩子出生,還是父母需要孩子出生,誰幫助誰,這一點上恐怕需要認真思考;其次,養育之恩,是孩子懇求父母養育,還是父母愿意養育,有義務養育,這也有待商榷。但中國父母卻以此為由,從小到大,反復提“恩”,提多了父母自以為穩占上位,居高臨下,教育權,家長權由此自然而生;子女從小到大聽著,剛開始還感激涕零,真以為是那么一回事,聽多了,隨著年齡,親子沖突的增加,便越覺得“刺耳”了,越聽越想反抗,甚至有的變了態,對父母惡拳相向或者不管不問,與“恩”形成對立面,父母傷心,世人指責,怒罵忘恩。然而,奇怪的是,別人越說“忘恩”,“忘恩者”變本加厲越去忘,這種無名的火,別說旁觀者,父母難以理解,連“忘恩者”自己也無從解釋,只覺得無法再和諧就是,這何嘗不是對“壓制”對“恩”本義的一種本能反抗嗎?
2,夫妻關系上,慎談恩。
夫妻關系上,“恩”字更要慎談。金庸小說里裘千尺和他丈夫的相殺,是對于恩義夫妻一筆大大的諷刺。裘千尺處處提對丈夫的恩,因為恩衍生的控制權,上位權,導致丈夫最大的恨意。夫妻中最大的無可奈何是,恩是真的有,恨是不能止。于是所謂施恩的一方會終其一生扣問忘恩這個問題,而受恩者會談恩色變,不提還好,提了更仇恨,大恩成大仇便是如此。我的家庭在親子關系的上,算是比較民主,每次和父母發生沖突,我的父母能接受我的不提感恩理論,和我平等辯論,但在我其他親人看來這種辯論就是大逆不道,我父母在他們的無限護衛下,也變得沉默有時候也默認,我們的辯論帶著不孝,中國家庭平等不談恩,路漫漫其修遠兮。
然而在夫妻關系上,我父母就是典型的談恩色變案例了,我的父親年輕時候犯了不少錯,母親在金錢上,生活上都幫助了父親很多,然而到底意難平,在父親再次有些錯誤,不能夠符合媽媽想象的時候,這種恩義的不平衡就開始萌芽,我母親的思維大概是明明我有恩于你,你理應感激涕零,比原來更優秀呀,然而你不僅不比原來優秀,還更差,那不是對不起我的恩義嗎?我父親的思維是,我感激你,但是我就是這么菜,你越說我越菜,感激你又如何我就要反抗你,反正我就是這樣子,你越要我怎樣我越不怎樣。
先不說我父親渣男體質,總之在這一輪的恩義較量下,渣者更渣,施恩者更在為什么會這樣之中無限糾結痛苦,于是十幾年相愛相殺不停止。而作為子女,深切的感覺到夫妻談恩義,越談越離夫妻獨立平等,相互扶持的結合,以愛相融的本體越遠。恩字要適當用,因為每次和父親談話中,他總會透露,最初的最初他是很感激的,甚至在他心里他很認可母親的幫助,但就那么一個角落。于是我在想,如果媽媽善用這角落的一點恩,其余的都是平等,媽媽會不會在愛上又獲得一種救命者的加持,讓父親更加尊敬與愛慕,未可知。
3,與家人談情愛。
那不提“恩”,是不是就告訴大家不必記得父母的好,也不必管對方。非也,與家人不提恩,卻不得不提愛。家是整個人類社會愛的開始點,集中點與回歸者,人一生都圍繞家庭這個點盤旋而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根本點。父母的生育,養育,付出本質上就是一種愛的表達,可是傳統卻更愛把它解釋為恩。愛與恩不同,恩是由外輸內,具有強制性的,而愛是有平等溫度,由內而發,感受到愛,作用于自身,于是自愿去擁抱愛,自然而然地營造成愛的氛圍,但傳統非要用上父慈子孝的字眼,不如此不以為綱一樣,總是顯示出一派正經的味道。卻衍生出家庭的道德綁架,而關于愛給予的解釋,便是解除家庭一些不必要的綁架。
比如家庭A,父母給予孩子關懷,溫暖,孩子感受到了,也十分依賴,信任,照顧父母,我們可以用有愛來形容他們之間的親子關系,而不是施恩與回報的關系。今日,就算是最十惡不赦的魔胎哪吒,也因為父母的愛,說出我命由我,這是愛滋養出來的勇氣,他有愛的根基,愛的能力,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至親不棄,外人不懼。
比如家庭B,父母難以給出愛,或者一方不給出愛,孩子感受不到愛,或者給不多,孩子對父母態度也同此,難道就能說是“忘恩”或者“不孝”嗎?這種說法就是一種綁架,這不是忘恩與不孝,這是缺愛,不會愛,愛是相互的。如果父母給不出愛,孩子依然關愛父母,就是一種“大孝”嗎?也不要評價孝,應該贊孩子能愛,他愿意去愛,愛是自選的。對于一些暴力家庭,暴力父母或者暴力子女更加如是,不要用“恩”去強制孩子原來暴力,也不要奢望用“孝”去喚醒暴力子女,暴力應找到根源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直接拒絕,唯暴力與黃賭毒不可接受,人生應有底線。
4,與外人說恩義。
那這個社會就不要談恩義了嗎?非也。人類社會群體最該談的就是恩義,否則與動物無異,動物本能也有愛,但恩義就是更高一層道德了。尤其在我們生活的現在,經濟發達,大家比的不是吃哈穿暖,比的是誰活得更有質量,更有經濟實力與地位,信任感,是非感卻缺失的社會中,更該談恩義。可憐的是人人確實談恩義色變。
陌生人之間需要義,義通常要求拔刀相助,擁有惻隱之心,然而現在“無義”事件頻發,碰瓷,救人反惹災禍,一起講個笑話,都要先注意對方是否有心臟病,人人自危,別說沒有義,有義者手都不敢伸,一伸就斷命。然而不伸真的好嗎?也不好,所以全社會陷入焦慮,伸也不是不伸也不是,義字左右為難。但終不可缺,但愿大家在用義字之前可以配合智,在法治之前考慮全面,不要隨意傷任何一方,也許才是真正的進步變革。
伯樂,友人之間需要恩,恩有強制性,用在這方面反而是一種放松,因為恩伴隨回報,必須性,在此基礎上人會衍生出更多美好品質,比如忠誠,因為感恩,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候,更能從忠誠出發,在職場上尤為重要。比如寬容,有人說朋友間是義,我覺得是互助之恩,你助我我助你,彼此相攜,如果有人助了你,縱使他你一時有什么與你沖突,只要不是大事,心懷感恩,便會多幾分寬容,少幾分計較朋友之間尤為可用。
5,以愛意經營家庭,以恩義回報社會。
因為愛一切自然而然,因為恩義讓我們擁有道德加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也許我們的生活能更多些自在幸福與從容。有了愛的根基,就算滿天神佛,地獄餓鬼說你辱你,你也毫無畏懼,在職場上,生活上,未來上都有自信相隨;有恩義把持,我們行走在社會上就會有自己形式尺度,原則底線,不至于迷茫無知,或者狹隘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