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曾想把用戶故事和用戶故事地圖寫在一章里,但發現內容太多了。按照我的經驗,內容在1000?1500字左右最好,再多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本篇內容是和《紙上談兵:用戶故事地圖(3)》一起寫的因此建議一起閱讀。這一篇兩包括兩部分內容:用戶故事地圖是什么、如何創建用戶故事地圖。
一、用戶故事地圖
寫有“用戶故事”的卡片的組織形式,幫助版本開發內容遵循產品核心,并從產品整體視角監測開發開發內容和進度。
在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用戶故事是通過一種正向的描述,從用戶角度闡述其遇到的問題。這種語術,幫助開發者下意識從用戶角度來思考,它們的區別在于:
- 開發者視角:視頻窗口顯示播放次數;
- 用戶視角(用戶故事):瀏覽列表時,通過播放次數,來決定是否要看這條視頻;
在一些時候,相較于開發者視角,用戶故事有時候會有些長,顯得不這么高效,但卻能讓我們知道這個功能對用戶的價值、特別是和其他用戶故事比較的時候。
用戶故事地圖,是用戶故事的一種組織形式——按照產品(功能)的核心流程、操作的用戶操作行為。然后將用戶故事按照對應的流程環節分類。為了讓項目成員更好的瀏覽和組織用戶故事、列方便高效的隨時變更信息。將用戶故事寫在卡片上,無疑是十分有趣的方式。它即能隨時組織,又暗示我們更簡潔的表達(空間有限)。
二、用戶故事地圖的創建方法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詳細介紹了用戶故事、用戶故事地圖、用戶故事卡片,用戶故事地圖的基本單元就是用戶故事卡片。接下來,我們將簡單介紹下,對于一個新項目或新系統,用戶故事地圖要如何創建,它的創建過程可以概述為5+1。
以下文中,將會出現新的名詞“任務”、“活動”。“任務”,相當于用戶故事,“活動”是對相關任務的合并,代表用戶故事地圖的主干。
在閱讀以下內容時,可以結合第一篇文章《紙上談兵:用戶故事地圖(1)》中的圓桌沙龍內容。接下來進入具體的創建方法。
1.寫出所有任務
任務,是組成故事地圖的基本模塊,它也是用戶故事被明確前的稱呼。它用來描述用戶如何使用軟件來達成他們的目標(這與用戶故事相同)任務必須是動詞短語。
對于任務的大小,任務集中的任務必須是連續進行、不重疊的,必須是先完成這個才能進行下一個。這個順序可能會因人而異,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是以不同目的來使用軟件。
對于不合適的任務大小,需要對其進行合并和拆分。
2.創建敘事流
按發生順序,從左向右擺放任務。在擺的過程中,可以配合一定的語言。例如,從第一張卡片(任務)開始,說“首先,我XXX”,用“然后,我XXX”來連接前后兩個任務。
3.窮盡同級任務
在2的基礎上,找到敘事流中各環節的同級任務,將把它們放在同級任務下方。新加入的任務可能會導致調整敘事流,不必為此擔心。這一過程的結果,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講故事。
4.歸納活動
將同一類任務,歸納為“活動”卡片,將此卡片放在敘事流中多個任務卡片的最上方。“活動”也是一個動詞短語。在為用戶開發產品特性時,應以用戶習慣的方式命名活動。這些活動,將會組成用戶故事地圖的主干。
5.標識任務完成情況
將“目標”卡片放在地圖左邊,并向右延遲伸一條線,將需要完成的任務卡片放在線上方,其他在下方。
延展:放更多元素在地圖中
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小圓點放置在地圖中,這些小圓點可以代表:
- 痛點:沒有收益,讓人討厭的事情
- 樂趣和獎勵:有趣、值得做的事情
- 問題:為什么人們會這樣做?做的過程是怎樣的?
- 創意:人們所做的事情或我們開發的功能,能夠消除痛點和提升樂趣的內容
——end——
全部內容鏈接:
用戶故事地圖(1):體驗用戶故事
用戶故事地圖(2):作用
用戶故事地圖(3):故事與卡片
用戶故事地圖(4):創建方法
用戶故事地圖(5):開發流程之“機會”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6):開發流程之“探索”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7):開發流程之“設計”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8):開發流程之“故事工作坊”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9):開發流程之“研發-評估-交付”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10):開發流程之“回顧”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11):故事(需求)拆分
用戶故事地圖(12):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