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給我推薦了一本書——《顯而易見·亞當斯》。書名字有點怪,讀完才明白為什么作者取這么一個名字。這本書的中文名叫《我怎么沒想到》。(剛剛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出版)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虛構的商業故事,書中的立意讓我聯想到前兩年熱爆了的《從0到1》一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有人創業是基于常識,有人創業是基于幻想,而創業成功取決于你是否發現了一個處于常識與幻想之間的某個點,這個點被稱作“秘密”。
《我怎么沒想到》通過一個虛構的商業故事,生動地展示了這個極易被忽略的認知:很多所謂的秘密,其實都是顯而易見到常常被大家忽略的,誰能夠擁有一種感知、發現這種顯而不易見的能力,誰就有可能不動聲色地取勝。
書中的主人公亞當斯就有這種特長:總是能夠發現被人們視而不見的秘密。由于這項特長,他的老板便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就是“顯而易見”。
不少重要的事實和真相,因為太顯眼,所以我們的感知能力不自知地將它們屏蔽,而它們恰恰又是讓問題迎刃而解的鑰匙。
唐朝詩人杜牧有一句詩:“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離眼睛最近的是睫毛,但我們卻常常視而不見。
關于這一現象,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故事。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關于美國宇航局研發太空筆的段子,版本眾多(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用到了這個段子),其中一個版本是:
美國宇航局知道鋼筆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無法使用,于是投入數百萬美元研發出一種能在失重狀態下使用的鋼筆。項目以失敗告終,于是他們就在全國征集創意,也收集到了五花八門的回復。
其中有一個小學生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用鉛筆寫的,內容就一句話:“既然鋼筆不行,那為什么不用鉛筆呢?” 宇航局的相關人員讀完這句話后,內心嗟嘆,一大群頂級科技專家居然還不如一個小學生聰明。
這個段子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論,但它說明了一個道理:
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的陷入到一種既定套路,而這種思維定式會牢牢地綁架我們,讓我們沿著一條必然無法成功,只會耗費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路徑走下去。
美國商業書籍中常常會提到一個故事:一個匪徒被抓獲之后被送上法庭,法官問他為什么要搶銀行。他的回答是:“因為只有銀行里才有錢呀。” 這個回答讓全場愕然,但細想又很有沖擊性。撇開法律、道德等因素先不談,這個回答中包含著一種思維,那就是牢牢盯住目標,追求顯而易見的東西,不被目標外的事情打岔。
還有一個故事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聲名大振,引來很多人的妒忌。
有一次,幾個人無不挑釁地說道:“你到新大陸沒什么了不起的,它就在那里,誰都可以到達。”
哥倫布沒有正面回應他們,而是隨手拿起一個雞蛋,說:“你們誰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子上呢?”
這群人嘗試了各種方法都不成功,最后讓哥倫布來立。他把雞蛋底部磕了一下,然后就輕松立住了。
這時候,這群人又開始抗議:“這誰不會呀!”
哥倫布說:“我告訴你們,你們就會了,但問題是你們事先誰也沒想到。我能想到你們想不到的,這就是我勝過你們的地方。”
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陷入一種被稱為“復雜性的災難”的迷局中,我們往往被既定的流程、習慣、套路和思維方式所誤導,沒有“腦筋急轉彎”的能力,沒有從被綁架中抽身而出、“猛回頭”的能力。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這個道理。“眾里尋他”之所以不得,是因為“眾里”不是顯而易見的所在,你找尋的人往往是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地方,即“燈火闌珊處”。
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如果忘了初衷,忘了最初的目標,就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繞進迷宮。《我怎么沒想到》這本書就是要彰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
關于一個方法或者創意是否“顯而易見”,是否直截了當,作者給出了五條檢驗準則:
第一條,問題一旦解決,就變得非常簡單;
幾乎所有符合顯而易見的創意和想法都是非常簡單的,簡單到有時候甚至一整代人都對其視而不見,哥倫布的故事說明的就是這一點:解決方法一旦被發現,總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條,面對一個創意,首先要問:它符合人性嗎?
很多自以為特別天才的靈感往往會忽略一點,就是它不符合“人之常情”,因而沒有人會用。有些創意的提出者可能對自己的創意越想越覺得精彩,但一落回到現實,面對真實的用戶或應用場景的時候,就會發現無人問津,原因就在于它不符合人性。
第三條,要把創意寫在紙上;
有時候我們想出了創意或者計劃方案,讓它在自己的大腦中轉來轉去,往往越轉越覺得精彩。但當你要把它寫在紙上,想看看這個創意有什么具體的精彩之處時,很可能你會發現自己完全寫不下去,或者寫下來的東西一眼看上去就覺得粗陋不堪,乏善可陳。“白紙黑字”有時候是一種特別管用的魔法,能夠將我們頭腦中的迷狂瞬間清除干凈。
很多東西之所以看上去有價值,是因為它不清楚,因為它太冗長和復雜,很多致命缺陷就會隱匿其中。一旦你拿起筆開始在紙上寫的時候,那些花哨的東西,那些包裹著平庸內核的出色外表,就會驟然褪色。
第四條,它在人們心中引起震撼了嗎?
關于這一點,有一個很簡單的試驗方法,如果你把自己的創意告訴其他人,或者讓其他人看到你的創意所產生的效果,再看這些聽眾或者觀眾是否會立即表現出一副捶胸頓足的反應,看他們是否會不約而同的說出“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這便是對于一個創意是否“顯而易見”最為有效的衡量標準。
第五條,時機成熟嗎?
房地產的金科鐵律是:地段、地段、地段;創業的金科鐵律是:時段、時段、時段,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一件正確的事情,如果沒有在正確的時間發生,就等于沒有發生。我們看到很多的天才產品都遭到冷遇或者無疾而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生不逢時”。
《我怎么沒想到》這本書中寫了一個例子。有一家公司在一個城市開了兩家店,一家特別賺錢,另一家卻一直在虧損。為了扭虧為盈,公司投入重金來做廣告,賺錢的那家店更加賺錢了,但那家虧損的店依舊在虧損,并沒有好轉的跡象。
后來,這家公司找到了亞當斯所在的廣告公司來出謀劃策,廣告公司的老板派亞當斯去查看那家虧損店鋪的具體情況。
亞當斯接到任務后,先到達那家盈利的店鋪所在地。但是那家虧損的店卻讓他找了很久,花的時間幾乎是尋找盈利店鋪所耗時間的兩倍多。他發現這家店處于城市的主要零售商店街,也處于十字路口。但是亞當斯驚詫的發現,在他找到這家店之前,自己其實已經路過它三次了,而自己并未察覺。
他站在這家店對面的拐角處觀察發現,由于街道路口的特殊結構和店鋪門面及櫥窗的位置,使得人們走路的時候只會看著前方的紅綠燈,而不會留意到旁邊的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家店的流量才一直很低。
公司為了其能夠扭虧為盈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像一個陌生人那樣站在街頭,以陌生人的視角去看導致問題的真正所在。
據說真正的風水大師看風水是不帶羅盤的,他走到一個地方后,憑他的第一感覺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地方的風水的好和壞。
憑第一感覺就能發現的那種常識層面的結論,往往是最簡單、最能切中要害的,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就是它太簡單、太明顯了。
《我怎么沒想到》這本書的結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的是,有一次荷蘭的一個學校考試,作文的題目是《荷蘭的山脈》。
荷蘭是一個低地國家,有一半的土地是低于海平面的,但是題目已經限定為《荷蘭的山脈》,那應該怎么寫呢?很多人估計都會被這個題目繞進去。但是有一個小孩寫得特別好,他的作文只有一句話:“荷蘭境內沒有山脈。”這就是顯而易見,這就是直截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