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部分地消滅敵人的成績積累起來,成為大的戰略勝利,達到最后驅敵出國,保衛祖國,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目的。
從量變到質變。大道至簡耳。
敵分路向我進攻,敵處戰略外線,我處戰略內線,敵是戰略進攻,我是戰略防御,看起來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廣和兵多兩個長處,不作死守的陣地戰,采用靈活的運動戰,以幾個師對他一個師,幾萬人對他一萬人,幾路對他一路,從戰場的外線,突然包圍其一路而攻擊之。于是敵之戰略作戰上的外線和進攻,在戰役和戰斗的作戰上,就不得不變成內線和防御。我之戰略作戰上的內線和防御,在戰役和戰斗的作戰上就變成了外線和進攻。
毛主席的戰爭藝術!
為了實行速決,一般應不打駐止中之敵,而打運動中之敵。我預將大兵蔭蔽集結于敵必經通路之側,乘敵運動之際,突然前進,包圍而攻擊之,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斗。
兵者,詭道也。
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的真理。
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
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
客觀有勝利的可能,主觀的努力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