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僻靜的小院里,住著二位老人。王奶奶今年82,別看體型胖,年紀大,卻思維清晰,每日下午還出去和老伙伴們打二場麻將。王爺爺比王奶奶大一歲,平日喜歡養養花下下棋。兩位老人是半路夫妻,中年時,長輩做主,互相照顧作伴過日子,雖也經常吵吵鬧鬧,卻相依相伴到了白頭。怎料,本和諧安穩的生活,因為一場意外起了波瀾。
去前,王奶奶出去打麻將時,一跤摔斷了腿。老年人骨質疏松嚴重,那條受傷的腿就一直沒有恢復,不要說照顧王爺爺了,自己行動不便,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在醫院里,兩家子女為了怎么照顧老人起了風波。
王奶奶的大兒媳婦小賬算得叮當響,說王奶奶已改嫁,就該由王爺爺家子女出錢出力來照顧。王奶奶的小兒子不說不管,卻把自己困難說的一堆又一堆,王奶奶的女兒嫁在外地,說自己更是沒有能力長期照顧她。王爺爺家子女一見這情況,不樂意了,你們連自己親媽都不管,憑什么讓我們管?兩家為了這事鬧得不可開交。病床上的王奶奶一個勁地哭,說不如一跤摔死了省事。王爺爺夾在中間百般為難,一邊是在一起過了二十多年的老伴畢竟是有感情,不管于情于理說不過去。另一邊想到王奶奶兒女都不肯照顧她,自己兒女更不可能,而自己年紀也在這里,不會做飯不說,更別提照顧好王奶奶了。吵來吵去,最后出院時,將王奶奶送到了養老院,養老院的費用王爺爺付一半,王奶奶二個兒子付另一半。
一晃快一年了,王奶奶還在養老院里。王爺爺在自己兒子家住了半個月就鬧著回家,說不放心一院子的花,說高樓大廈住不慣,沒有他的小院住得舒服,于是一個人又住回了小院。其實,王爺爺是不放心王奶奶,養老院離自己家不遠,隔三差五的,王爺爺就顫顫巍巍的帶點菜去養老院看王奶奶。好在,王爺爺的女兒家靠著王爺爺的小院,每天能過去一趟看看,每到周末,其他子女都會回去看他,可是一個老人獨居終究讓子女不放心的。王爺爺也不想去養老院,老人家有著傳統的生活觀念及家庭生活結構,認為被送進養老院,就成了孤寡老人。
現在的老人養老成了大難題。跟著兒孫,兒孫自顧不暇。盯著政府,政府自顧不暇。靠自己,個人能力有限,無法解決老年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等難題?,F在公辦的民營的養老院很多,但很多老人卻不愿意去養老院,一是住不起,二是老人們認為天倫之樂才是老人最大的幸福。王爺爺王奶奶的故事,讓我們對再婚老人養老更是提出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那日和發小聚會,說道我們這一代,都是一家一個孩子,孩子長大后還不知道在哪落腳,也別指望養兒防老了。我們要“抱團自助式養老”!
什么是“抱團自助養老”呢?簡言之,就是老人和老人互相幫助地養老。找一處房子,最好是農村小院,把我們這些關系不錯的老朋友,那時都年齡在七十歲上下的老人了,大家集中起來住,過一種相似于過去生產隊的集體生活。生活費用自付,家務勞動分擔,每天可以曬曬太陽散散步,打打麻將聊聊天,院子里種一點兒蔬菜,養幾只雞,除了吃飯就是玩,悠哉游哉。當然也有生病的時候,只要不是要命的病,一個人病了,其他人還可以伸手幫忙,最不次,還可以打電話通知給他的孩子!這種自助的方式核心點是給老人一個自主、自立又相對有所依靠的環境。它與養老院最大的不同是自己管自己。況且,自助養老在時間和資金上沒有約束,高興了,出點兒錢在自助點多住些日子,不高興了回家住幾天,來去自由。這樣的建議,大家一致同意,更有人說,從現在開始,是不是得留意一下哪里有這樣的房子,早投資,早打算。
試想,如果王爺爺和王奶奶的小院里,還有幾個同樣年齡的老人,他們一起抱團自助式養老,互相照顧,或者各家子女共同出資請個保姆做飯洗衣,那么王奶奶是不是就不用送去養老院了?
當然,“抱團自助式養老”如何實施,能否可行,還未可知。這只是人到中年的我們,為未來老年生活的一個設想、一個規劃,如此也未嘗不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