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讀完了《我的閱讀觀》的第三章,開始了第四章,要說合上書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朱老師說的,哈佛大學的學生每周的閱讀量是500-600頁,而國內調查后,很多大學生的閱讀量不大,閱讀式微,多數偏向于娛樂性。也就是,大家都比較喜歡舒適的閱讀,對于深度閱讀的涉獵比較少。而我覺得,朱老師的閱讀觀應該就是指舒適閱讀是大家的甜點,而深度閱讀是我們的主食,讓我們每一個人走向專業化。
走向專業化的閱讀,才是一所學校該有的生命力,一種呈現出來的厚重和絢爛的生命色彩。
“我相信,閱讀讓人的心靈永遠年輕。我更愿閱讀讓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偉大民族永遠不老,愿閱讀讓人類這地球的孩子擁有共同的語言密碼,讓世界永遠和平。”(摘自《我的閱讀觀》p214)讀著這段文字,讓我想到我們正面對的“疫”情。2020年是一個由災難開始的年,或許給邁向信息化的全球一個重重的考驗。在這不長卻感覺很長的一個近兩個月的時間,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同樣,也浮現出哪些是真正閱讀的人。這些人,不僅閱讀書籍,也閱讀人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誰是主將?無疑,是那些在各自專業領域有深度研究的人。他們為這場戰“疫”披荊斬棘。
他們能逆行的資本是什么?
是他們曾經靜靜閱讀所吸收的能量。朱老師在書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讓人深思的話:
我想反對另一種觀念,即學校應該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將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識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樣化了,使得在學校里進行這種專門訓練毫無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認為應該反對把個人像無生命的工具一樣對待。學校應該永遠一次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對于那些培養將來從事較確定的職業的技術學校也活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學科的基本原理,并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將肯定會找到屬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與那些接受訓練主要只包括獲取詳細知識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夠使自己適應進步和變化。
而這種培養和諧的人最重要的途徑便是“閱讀”,靜靜地讀,深入地讀。
作為教師,我們或許有種種理由來說明“靜靜讀書”的困難,但是我們也有種種途徑來克服這些困難。給自己一個閑暇,給自己一個環境,給自己一本書,靜靜地在自己的那個時間和空間滋養自己的生命。
當朱老師所“教師的專業閱讀不妨考慮‘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倡導解決問題的閱讀’”,我的第一反應說的就是“新網師”。遇見新網師,拯救了“時過而學”的我。靜靜閱讀很困難,但是總能克服。就如這個特殊時期,讓很多曾經拒絕廚房的女性都成了廚娘,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潛能。我給自己加油!